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选登

跨出国门忆当年(优秀奖)

2019-02-21 00:00     来源: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工作小组     作者:赵挹云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994年8月,天气热情如火。

  那一天,孟加拉国交通部长奥里·艾哈迈德一行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了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他们完成了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参观访问任务后,最后来到了广西,这是因为广西的筑路健儿在孟加拉国的公路承建中打了一个大胜仗,为孟加拉国交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奥里部长一行此次特地前来,一则是为了对广西人民致以由衷的谢意,二则是表达对广西建筑界再赴孟加拉国创造奇迹的深切期许。

  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袁凤兰、南宁市市长谢汝煊选择在风景如画的桂林热情地接待了来自远方的客人。

  当年广西筑路健儿赴孟加拉国承建公路,是我们国家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向海外建筑市场进军,勇敢地跨出国门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如一夜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人们纷纷勇敢地走出国门,去海外市场淘金。

  广西有着沿海沿边的优越条件,可是在迈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似乎慢了半拍。在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广西政府和人民决心奋起直追。

  1989年,南亚次大陆孟加拉国西部公路改建工程向中国发出了招投标的邀请。孟加拉国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主要对象国,已经有许多中国公司在孟加拉国工程中中标,而公路工程面向中国招标,这是首次。

  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简称“中成公司”)终于竞得了孟加拉国多库公路(自多罗迪亚至库斯迪亚)全长145公里的改建工程项目,此项目由广西南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建,广西企业终于如愿以偿闯入海外市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工程以最低标价中标,承建这项工程存在一定风险。

  干?还是不干?

  有人认为这个项目风险太大,盈利空间少,还是转让出去给有经验的公司干稳妥。

  对于这个问题,南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时任市委书记彭贵康、市长甘梦祥、副市长孙汉明、谢汝煊等领导曾就此事进行多次认真的研究讨论。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我们不敢跨出第一步,今后国际经济市场恐怕就没有我们的份额。最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实施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承担起这个项目,并定下了十二字方针:“保本微创,锻炼队伍,着眼未来。”

  于是,广西人民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欢送筑路健儿们出征,筑路健儿们满载着广西人民的热望,跨出了国门。

  果然,开工之初即困难重重,初战失利。

  工程自1989年开始,按合同应该在1993年4月通过验收竣工,可是到了1993年7月,完成的工程量仅为总工程量的42%,由于工期严重延误,广西人改建的这条孟加拉国西部的交通动脉成了一条烂尾路,给当地交通造成极大不便,由此酿成了经济纠纷和外交纠纷。中成公司可能将因此被甲方清除出局,并且还会被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列入黑名单,失去东南亚建筑市场,我们国家在东南亚建筑市场的信誉也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广西建筑界迈出国门的愿望也将彻底落空。

  这一情况惊动了中国政府高层,外经贸部立即为挽救工程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南宁市委市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决不能在失败和挫折面前退缩,应该积极应对,扭转局面,要采取强有力的挽救措施,全力以赴,亡羊补牢,争取最后的胜利。时任自治区副主席雷宇,南宁市委书记彭贵康、市长甘梦祥、副市长谢汝煊更是为挽救工程殚精竭虑,费尽心机。1993年3月,谢汝煊率高级工作组赴孟加拉国工地实地考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和转败为胜的良策。

  工作组对孟加拉国工地实地考察后,掌握了工地的实际情况。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和南宁市党委市政府了解实情后,经过认真挑选,组建了以时任南宁市副市长陈听正为首的新的工地领导班子,并制定了一系列挽救工程的措施。1993年7月,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开赴工地前线,他们和工地前期留任的战友一道,背水一战,顽强拼搏,经过近400个日夜的紧张工作,终于不负众望,工程转败为胜。

  在那近400个日日夜夜里,曾经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这里只是采撷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以再现当年筑路健儿们的奕奕风采。

  故事一:为护材料不怕死

  石头是筑路的主要材料,工程需22万立方米石料。孟加拉国是一个冲积平原国,本国基本上没有石材,筑路所需石材要从印度、尼泊尔等国购买进口,中国员工身处异国他乡,人生地疏,而备料任务必须在短短三个月的雨季中完成,工地资金又严重不足,备料工作困难重重。经过员工们的紧张采购,料场石材堆积如山,这是员工们拼着性命采购来的,真是来之不易,珍贵异常,所以,员工们将工地石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偏偏有一些当地人打起了这些石材的歪主意,他们经常趁中国员工不备偷窃工地施工材料,为保护石材,工地员工与窃贼展开过一场场殊死搏斗。

  1993年10月的一天夜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11标段的材料员师博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似乎有点心灵感应,他惦记着料场上的那些石材,怕有人趁着雨夜偷窃。

  天刚蒙蒙亮,雨还没停,他就骑着摩托车急急忙忙往料场赶。到料场一看,不好!果然有贼!窃贼正在咣当咣当地往三辆卡车上装石材。

  师博艺冲到卡车前大喊:“你们在干什么?住手!”

  窃贼方有十几个人,他们见师博艺单身一人,觉得有恃无恐,其中有人喊了一声:“打!”瞬间,十几块石头朝师博艺砸了过来。一块石头砸中了他的手臂,顿时鲜血直涌。师博艺知道自己寡不敌众,马上发动摩托车返回标部报告情况。

  标部经理刘军闻讯后一边马上报警,一边组织员工前去制止。师博艺顾不上包扎伤口,也顾不上等齐大队伍,飞身跳上摩托又往料场驶去。

  到料场一看,窃贼和卡车不见了踪影。师博艺驾着摩托顺着公路一直猛追,追了十几公里,终于发现了一辆盜料车。

  “窃贼,你往哪里逃!”

  他超车过去,不顾生命危险,把摩托车横在路中央,双手扶着摩托车柄,双腿跨立,像一尊威武的塑像挺立着,他想这样逼停窃贼的卡车。

  可是窃贼贼胆包天,他们见状并不减速停车,竟然开着车径直向前冲。

  眼看着卡车冲了过来,此刻的师博艺命悬一线。他本来可以一踩油门避向路边,这样就可以躲过直冲过来的卡车,可是窃贼就会趁机逃跑。关键时刻,师博艺作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他没有踩动油门闪身避开,而是从摩托车上飞起身来,向路边一跃,把摩托车留在路中央截拦卡车。

  他刚一滚到路边,“轰”的一声巨响,卡车撞上摩托车,摩托车在路上翻了几个滚,卡车被逼停了。

  幸亏师博艺身手敏捷,如果他稍有闪失被摩托车挂绊,或者他慢跳一两秒钟,他就会被卡车撞飞,最终被撞的不仅有摩托车,还有师博艺,钢铁铸造的摩托车尚且被撞得变了形,更何况血肉之躯的人呢,他将必死无疑。这是生死时速啊,真的是命悬一线,此刻生与死的界限,只在一两秒之间。

  师博艺身上被多处擦伤,他顾不上疼痛,不顾危险,飞身跃起,冲到卡车前像交警一样作出一个“停车”的手势。

  窃贼被师博艺的举动震住了,不敢再往前行驶,双方僵持着。不久警察和刘军等标部人员赶到,窃贼被警察带走。

  事后有人问师博艺:“你以身挡车,难道不怕死?”

  师博艺回答说:“当时只是怕窃贼逃跑,怕偷去的石材追不回来,其他的事没想那么多。”

  故事二:巧媳妇为无米炊

  搞工程就得花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运作费、员工生活费,等等等等,哪一天工地不是花钱如流水。

  孟加拉国工程以最低价格中标,加之前期施工不当,严重亏损,陈听正接手工程后,工地资金极度匮乏,常常捉襟见肘。

  为了求得国内贷款资金的援助,陈听正十万火急请求国内支援。

  为此有人不无担心地对陈听正说:“陈总,你这样半夜三更的影响领导休息,这样做对你个人没有影响吗?”

  陈听正说:“工程成败这才是头等大事,即便对我个人有影响与它相比算得了什么?”

  工程必须在10月份旱季到来之后达到工程延期合同规定的月工程量5%的工程进度,否则中方将立即被清除出局,情况紧急啊!在工地资金一次次断链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陈听正发出了“无钱也要备料”的命令。各标段员工遵照命令,一个个想方设法从材料商那里赊材料。但是,欠债是必须还的,为此员工们经常被材料商围攻逼债,有时甚至人身安全不保。

  一天大清早,11·5标的经理刘月莲找陈听正要钱来了:“陈总,工地拖欠材料款实在太多,再也赊不到材料了,材料商逼债很紧,我们顶不住了啊。我今天来讨个实数,你到底能拨给我多少钱?”

  她不知道,此时的工地资金已经断链,工地资金账号上空空如也,陈听正正在为此事伤透脑筋。

  恰好这时总会计师胡安明进来了,一看这阵势,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对刘月莲说:“材料款的问题,这样吧,你们购了多少料,我给你开多少银行支票。”

  他的这句话为陈听正解了围,刘月莲放了心,高兴地走了。陈听正一脸迷茫地望着胡安明。

  “不是资金断链了吗?你会使戏法变出钱来?”陈听正问。

  胡安明向陈听正介绍他的招数。原来,为了缓解工地资金短缺问题,胡安明也没少费心思。

  经过紧张运作,他已经和美国运通银行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内容是开转账支票时,付款日期往后填写,比如说5号开的支票日期不写5号,而是15号或者20号,这样就可以将付款日期后延。

  “这个方法,可以后延付款日期,等待后援资金的到来,还可以给材料商吃一颗定心丸,虽说是权宜之计,但这是缓解当今资金紧张的唯一办法。”胡安明说。

  虽说是权宜之计,目前也只好这样了。

  为了解决工程资金匮乏的燃眉之急,总经理部党委会号召员工们把自己身边的存款暂时借出来,工地员工响应号召,纷纷慷慨解囊。其中,陈听正借出1000美元和800塔卡,胡安明400美元,单刚300美元,杨荣200美元,苏拥军4000美元(那是他的结婚储备)……200多名员工,共借给工地4.6万美元,虽然数额不大,但是表达了员工们的一番心意。在那个年代,这些钱差不多是他们的全部积蓄,当时工程前途未卜,钱借出去了是否能收回来是个大问号,但是为了支援工程,没有人为自己打这个小九九。

  工程就是这样在艰难中进行。陈听正意识到,靠国内贷款,数额有限,杯水车薪 ; 延期付款,也只是权宜之计,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解决工地资金的最有效途径是狠抓工程量,在工程量上去了的前提下狠抓中期付款,建立工地自身的造血系统,同时抓紧时间落实工程索赔,提高工程造价,降低前期亏损额度,这才是解决工地资金紧缺最根本的办法。

  陈听正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在中方全体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在前方和后方同志的密切配合下,渐渐地,工程量上去了,中期付款到手了,工程索赔大获成功。仅仅工程索赔的P值调整就增加了工程收入3525多万美元(其中包括第三任总经理部P值收入589万美元),索赔收入相当于合同总金额的76%。

  与此同时,国内对工地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了获得外经贸部的贷款,雷宇、谢汝煊以及国际公司经理贝永辉等亲自跑北京,获得了450万美元贷款,为工程装备先进的设备解了燃眉之急。到了1993年11月份,工程基本走出了困境,绝地反击的进军号吹响了。

  故事三:为赶工期创奇迹

  走出困境后,工地用国内支援的贷款购置大批当时世界一流的施工机械设备。1993年11月,英国派克沥青混凝土拌和楼抵达孟加拉国吉大港,负责售后安装服务的英国工程师同船到达。工地总机械师吴敏琪问这位英国工程师安装这台拌和楼得用多少时间,英国工程师说:“至少30天。”

  30天?吴敏琪一听目瞪口呆,傻了眼,工地等着用呢,火烧眉毛的事儿,哪里能等30天。好在一个星期以前,吴敏琪带领其他安装工程师对拌和楼的安装图纸,特别是管线图纸,电力图纸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作出了安装布局。吴敏琪心中有底,向英国工程师提出了7天的组装方案。这回轮到英国工程师目瞪口呆傻眼了。

  “7天?密斯特吴,这是大型机械组装,不是玩积木,开什么玩笑。”英国工程师说。

  吴敏琪认真回答说:“我们是经过仔细研究才提出这个方案的,不是开玩笑。这样吧,组装由我们具体进行,你负责监督。”

  于是机械到达后,他们马上安装设备的混凝土基础,第二天英国工程师到工地察看时,混凝土基础早已完成,设备的基脚螺丝已经整齐地固定在混凝土的基础上了。英国工程师看了,大感诧异,惊喜地说:“密斯特吴,照这样下去,你说7天安装完毕,没问题。”

  英国工程师白天到现场指导和监督设备安装,晚上回住处休息。吴敏琪带领安装团队一群人奋战在工地四天四夜没有睡囫囵觉,困了就地眯一会眼,接着干,年轻人都顶不住啊,但是他们顶住了。就这样,到了第四天,全部机械按图纸安装完毕,通电试行运转,加油运转,全部合格。

  设备安装完成后,在调试过程中,因为加热桶和沥青加热工序方面的问题,他们又用了两天时间进行调试。这样,基础设施1天,设备安装4天,设备调试2天,不多不少,正好7天。他们用7天时间,完成了英国工程师说至少得30天才能完成的设备安装。

  这批工程机械投入施工之后,工程施工如虎添翼,工程进展一日千里。

  故事四:实力和智慧的较量

  工程在突飞猛进,眼看胜利在望。

  不过,工程还必须突破一个瓶颈,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这个瓶颈,就是46号桥。

  46号桥是连接工地9标、10标至11标、12标之间的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

  时间是1994年2月,46号桥已经完成了水下基础工程,接着是进行桥面和路面工程施工,这项施工必须在1994年5月份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为11标和12标赢得施工时间,否则中国公司仍然没法在合同延长期内完成施工任务,所以,必须确保46号桥的工期。

  然而,修建46号桥有一个人为的障碍。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七国中,一直以来,孟加拉国的公路建筑市场都是被印度所垄断,这次中国公司承包了孟加拉国的公路工程,与印度公司形成了竞争,他们担心中国公司就此进一步占领孟加拉国公路市场,一心想将中国公司排挤出去,维护自己在孟加拉国公路建筑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公司承包的这项公路工程由亚行组建的国际监理公司监理,印度籍人保尔是这个监理公司的负责人,他不仅负责监理中国公司承包的这条路,而且是亚行在孟加拉所有投资项目监理方的总负责人。工程前期中国公司施工很不顺利,保尔认为中国人不行,这是将中国公司排除出局的天赐良机,所以,在之前的监理中,他利用工作之便对中国公司出难题。后来中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工程逐渐走上正轨,保尔眼看自己的希望即将落空,而眼前这46号桥是他排除中国公司的最后机会,他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

  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就是如此激烈,优胜劣汰,拥有智慧和实力是唯一的取胜法则。

  保尔有欧洲留学经历,业务精湛,技术一流。在46号桥的施工中,他使出了最后的“撒手锏”,指示46号桥预应力张拉钢筋混凝土大梁必须采用“整体张拉”的方案实施施工。

  对此,我方总经理部严阵以待,组织了负责桥梁施工的武汉市政公司的桥梁专家对监理方的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计算和研究,发现这个方案不仅十分保守,而且施工程序繁琐多余,张拉所需的主要设备和锚具需要重新订货和加工,就算订货顺利,也要一个多月后才能到货。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我方根本不可能在1994年5月份雨季到来之前完成46号桥的施工任务。

  这一招很厉害,这个保尔的确有一手,这正是保尔使出的高招。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国公司很快拿出了取代保尔方案的新方案,他们根据英国的CCC工程规范要求,制定出一个“单点张拉”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施工,既可保证工程质量,又可加快工期,确保46号桥在雨季到来前完工。

  那天,陈听正和有关人员将“单点张拉”方案交给保尔,请求监理处认可。

  保尔接过方案后经过审查,暗自吃惊,他认定这个方案完全切实可行,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加快工期,他为中国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准暗暗吃惊。不过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决不会让中国公司实施这个方案。

  他将方案扔回给桥工处的工作人员说:“不!这个方案不行,我不会同意你们实施的。”

  “我们的方案是经过精确的计算,并且是根据英国的CCC工程规范制订的,完全符合工程流程。为什么不行,你总得说出理由啊!”我方人员据理力争。

  “不需要说出理由,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保尔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不讲道理的姿态。

  “可是如果按照你们的‘整体张拉’方案施工,会延误工期,我们后面的工程无法如期完成。”我方继续争辩。

  “ 啊,是吗?”保尔露出一丝微笑,把双手一摊,摇了摇头,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姿势说:“我只负责监管工程质量,工期?那是你们的事情。”

  事后陈听正为这事再三与监理处沟通,无果。

  怎么办?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胜利果实被断送?

  不行!此路不通,得另辟蹊径。

  陈听正想到了孟加拉国公路局的格林局长,格林局长比较公正,他也想尽快让公路完工,因为这关系到孟加拉国的利益。

  陈听正找到了格林局长,格林立即召开由业主、监理方和承包方的三方紧急会议。会上格林果断地支持了我方的方案,但也对我方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他提出的条件是,大桥建成后,先开放通车三个月,如果没有任何质量和安全问题,他们再验收,然后再支付修桥的工程款。

  我方早已对此做足了功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格林的要求,格林对事情的处理无懈可击,保尔只好表示照办。

  最后的结果是,大桥采用“单点张拉”方案以优良的质量提前竣工。

  这是一场智慧的展示,这是一次实力的较量,中方完胜。

  46号桥通车之后,工程开始绝地反击。

  在绝地反击的日日夜夜里,整个工地像一条舞动的飞龙,到处是忙碌的人群,到处是机声的轰鸣,全体员工全力以赴投入工地,他们冒着炎炎烈日下的四十多度的高温,每天在工地工作的时间在18个小时左右,有人甚至一连几天吃住在工地。工地每个月完成的工程量在不断攀升,特别是12标,1994年2月份、3月份的工程量达到了12%,也就是说,他们一个月的工程量等于该标段工程前期一年完成工程量的总和,以南宁市政公司为主力组成的9标,5月份率先竣工。工程最后在1994年7 月31日145公里全线竣工,比合同延长期规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8个月。

  1993年7月20日,以陈听正为首的领导班子进入孟加拉国,到1994年7月31日,时间一年,其工程进度是前期平均进度的六倍。在工程造价方面,工程前期严重亏损,但是后期盈利达2000万美元,达到了扭亏为盈。

  1994年8月25日,孟加拉国交通部向中国海外公司颁发了孟力拉多库公路的竣工证书,并盛赞多库公路工程质量优良,是孟加拉国际公路工程中的样板工程。

  亚行代表说,中国人让一个濒临失败的工程转败为胜,创造了奇迹!

  广西跨出国门发展经济首战告捷。

  这项工程,巩固和加深了中、孟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这项工程,为国增了光,添了彩。

  这项工程,让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在孟加拉国名声大震,人气大增,同时也展示了广西建筑界的实力和良好形象。在多库公路竣工的同时,中国海外公司在与韩国、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国三十几家大型建筑公司参与的竞标项目中,拔得头筹,连中4标,获得352.5公里的改建项目,这些项目均由广西队伍承建。

  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后十年,广西在孟加拉国的工程项目源源不断。

  这项工程,就像是一所优良的学校,为广西建筑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优秀的企业家,成为所属行业的业务精英。

  事实证明,当初南宁市委市政府具有远见卓识,具有战略眼光,他们提出的“保本微利,锻炼队伍,着眼未来”的十二字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多库公路工程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之时,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试水阶段,一个新生事物,成功是艰难的、幸运的,甚至是偶然的,而失败却无处不在。失败是遗憾,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裹足不前。值得庆幸的是广西和南宁市的有关领导,以及多库公路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前三任总经理及全体员工,他们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面对前期的挫败,终于为广西建筑界跨出国门铺平了道路。

  彩虹总在风雨后,没有耕耘,何来收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因为当初广西筑路健儿勇敢地跨出了国门,才有后来广西建筑界在南亚次大陆的纵横捭阖,任意驰骋,硕果累累,收益多多。

  这项工程是中国与孟加拉国在经济交往中诸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例,是今天“一带一路”这一壮丽交响乐前奏中一个小小的,却又铿锵有力的音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