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靖西边陲瑶胞感情真切的歌谣。它不但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而且还是历史和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靖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靖西人口中壮族占99.4%,瑶族人口十分稀少,但瑶族的传统文化同样让人耳目一新。“瑶山谣”正唱响边陲靖西新时代。
一
1985年9月16日,我与荣劳乡汤那屯的岑晓明到孟麻街游玩。傍晚,孟麻村布留屯的王邦星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我很想领略我国南疆边关和邻国越南的一番美景,也算是不枉为此行,便畅快答应。
我们走着走着,一路歌声一路欢笑。突然,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瑶山谣”歌声,我们的欢笑声便戛然而止,都竖起耳朵倾听响亮悠扬的“瑶山谣”之歌:
谣瑶山,
一山更比一山难。
铜条拐杖也拄断,
铁线草鞋也磨穿。
血泪落在弯路上,
大旱半年晒不干。
瑶山谣呀谣瑶山,
山路何时走得完?
循声望去,我望见附近崎岖的山路上有一群瑶家汉子背着钩刀,扛着月斧,后面紧跟着一群瑶家女子,拎着水筒,背篓里装着小娃娃,向荒山行进,踏着沉重的脚步,唱和着他们喜爱的“瑶山谣”。
我问王邦星:“为什么他们唱的歌谣那么悲壮、豪迈又婉转?”
他告诉我:“他们都习惯这么唱。我是壮族,平时听惯了他们这样唱,没觉得有什么新鲜感了。你如果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就快马加鞭追赶上去,问问他们吧。”
“好哇!我很喜欢他们唱的歌谣,我们快点跟上他们。”说罢,我们便加快了步伐,赶上了他们。
他们越发婉转的歌声,在山野之中回荡。他们唱啊唱啊,那歌声浸透了心酸与怨愤,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能挤出一滴泪。我对他们说:“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什么唱得如此动听感人呢?”
一位瑶族中年妇女告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就来到这个地方,撑起茅棚,手脚落地,替山主砍烧一片片荒山,栽下许多果苗,山主发了财可他们还是没法生活,只能向更深更远的荒山寻宝……瑶族人喜欢用唱歌的方式表达心声,现在心中想说的话依然用歌谣唱出来,无拘无束。
她深情地望着我,摇了摇头,含泪对我说:“我们不该唱‘瑶山谣’给你们听的,因为太过悲凉了,树木听了也会流泪的。”
她的话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她又对我说:“你们两位年轻客人,今晚在王邦星家用‘壮族山歌’与瑶家姑娘对唱吧!”
我一下就脸红了,说我俩虽是壮族,但对壮族山歌却一窍不通,对“瑶山谣”却很感兴趣。
她笑着说:“我们瑶族还知道唱你们壮族山歌,你们是壮族人,怎么不会唱山歌呢?”
我对她说:“您说瑶语我听不大懂,您壮话又说得那么好,我不敢跟您比了。壮族山歌我真的不会,惭愧了!”
我急忙转移话题,问她:“您出门,到孟麻街有多远?”
她说:“我们到孟麻,只有四五里路,都是‘平路’,只能爬山,山路像一根藤子,向云雾里盘旋!”
我觉得很奇怪,忙问:“那还能叫‘平路’吗?”
她说:“我们说的‘平路’,指的就是‘山路’呀!”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们越往上走,路就越陡,我气喘得厉害,渐渐赶不上他们。他们一双双赤脚像装了弹簧,轻盈盈有节奏地向上弹跳,颤得头帕的两角似蝴蝶翅膀般颤动。胸前的银饰,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
天黑了,我们进到瑶家的村子,瑶胞非常热情好客。王邦星说,他的村子离这儿不远,只隔一条大约500米的路,我们可以先在这瑶寨里玩一玩,等他煮好饭了,再过来叫我们到他家去。
这个瑶族寨子,坐落在一个山口上,面临深谷。青枝绿叶覆盖下的十来栋吊脚楼,像一块块珊瑚礁,沉浸在深蓝的海里。
我们跟着刚才与我们搭话的那位妇人,刚踏进她家的门,她的丈夫李父庆就急忙走了过来,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屋里。
我们坐了下来,他们一家人便围着我们转,泡茶、递烟、斟酒……李父庆告诉我们,他傍晚时拿一把小月锄,给两株橘子树培土,这两株橘子树是从老远的地方找来的,已经栽了5年,至今没有开花结果。
圆圆的月亮升了起来,他们一家人吹燃火塘里的火,支起三脚架,搁上锅,点亮铁丝络里的松明子,邻居好友都来了,准备待客。寨子里的男女老少穿戴整齐,披着月色,陆续上楼。男的围着火塘,撮起嘴,喝着滚烫的茶。女的三个或两个搂着肩,挤在一起。不用招呼,不用催促,一个人手托腮帮起了头,大家就自然而然的接着唱起歌来,他们欢快地唱啊跳啊。
歌声像出自森林的溪水,清幽、恬静,闪着月的光波,潺潺地流向了夜幕。
夜深了,人散了,李父庆一家人极力挽留我们,但我们还是想回王邦星家去借宿。没想到,还真的找来一帮女歌手,唱起山歌向我们“求歌”,我俩赶紧蒙头盖上被子,假装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鸟儿叫醒了我们。窗外芳草芊芊,绿树成行,野花飘香。王邦星指着南面山谷,对我们说:“跨过那座山,就是传说有名的胡志明洞!”他想带我们去看胡志明洞,但是他说山上现在还有好多地雷,走路要十分小心才行。我们没见过地雷,只听说有些边民在劳动中不慎踩到地雷被炸死、炸伤。我们吓得不敢去,只能望山兴叹。
二
这次“瑶家之旅”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瑶山谣”,并对“瑶山谣”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瑶山谣”永远抹不去,几乎每天都在我的耳边回响。时间一晃即逝,一眨眼的工夫就过了整整29年。
2014年4月25日,王邦星给我打来电话,说这三天是靖西市孟麻街中越边境“免费开放日”,让中越边民到胡志明革命时期的胡志明洞、胡志明工作室等处观光,还将开展中越边民的文艺会演、体育竞赛等纪念活动。第二天,我欣然前往孟麻街。近30年没有再去过,这里变化可真大呀!那些地雷早已被排除,雷区变成了开发区,胡志明洞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那天,我正好又碰上李父庆老人,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我的孙子上了大学,毕业后,在靖西的一个机关单位工作,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瑶家还有几个孩子“飞”出去到省城工作了,这些事情瑶家从来没有过,我很高兴,经常到孙子那里去走走,多活几年享享福。很久没有见到你了,还以为你把我给忘了!”
“我不会忘记您这个爷爷的。”我反过来问他,“现在还有人唱‘瑶山谣’吗?”
在一旁的王邦星告诉我,瑶族人非常重视传承本民族的民族文化艺术。李父庆爷爷微笑着对我说:“如今‘瑶山谣’后继有人了!”他指着路边穿瑶族服装的三个姑娘对我说:“听吧,瑶族姑娘正在情真意切地唱着‘瑶山谣’呢!”
谣瑶山,
瑶山瑶家谣平安。
上岭好比鸟越山,
下岭好像水泄滩!
阳光明媚美边关,
心花怒放乐心坎。
一曲瑶歌唱不完,
快乐歌舞天地转!
再次听到这熟悉又陌生的句式和旋律,曲调与29年前我所听到的几乎一模一样。然而,节奏变了,情绪变了,就像瑶山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平坦笔直的公路。接着,王邦星又告诉我孟麻村瑶民山寨“三通”的故事。
5年前,南疆边陲的公路大会战打响了,随着“路通、水通、电通”的实现,瑶胞们终于告别了过去的“平路”。党和政府派人修建公路,瑶胞们开始还将信将疑地到工地去看热闹。晚霞抹山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回家。这一晚,大家挑满一缸水,便早早地睡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大家就起来,砻谷舂米。用糯米做糍粑,花生做点心,拌上美味的配料,浇上茶油,装进坛子,吹燃火塘,煮上香喷喷的早饭。男女老幼一起去慰劳修建公路的工人。参加劳动的瑶胞也自愿当了修建公路的志愿者,和大家一起修建公路。
大伙种的果树都开了花,正是结果的时候。在枯了的萼片上,爆出了一个个嫩果。圆圆的、亮亮的,像许多孩子的眼睛,躲在叶片之下,顽皮地向人们眨眼。当年的橘子树,也已经长大结果了。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月光从楼窗外斜斜地洒在窗前,木椅上放着烟杆、烟袋、打火机,这都是为客人准备的。楼外传来的歌谣声,是那样的熟悉、亲切、迷人……
1月,2月,3月,炸山的炮声渐渐地消失了,车通了,人欢了;水清了,山绿了;电通了,万事通!在政府的关照下,瑶寨发生了巨大变化,寨里的木楼显得更加迷人,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我打趣地问李父庆爷爷:“三通了,那通‘婚’了吗?”
他笑笑,说:“40年以前,我们村为了争抢生火做饭烧的柴草,为了争山界、偷柴草,宁可变成六亲不认,亲戚变仇家,亲家变冤家。壮族或其他民族和瑶族一般不能通婚的,现在好了,边民一家亲,联姻乐融融了!”
过去各民族之间不通婚,为了柴草屯与屯之间搞得鸡犬不宁,组织群架大打出手,更有甚者祖宗三代互不相认。现如今彼此通婚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确实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啊!”
李父庆爷爷撅着胡子,笑了,笑得那么甜蜜。
三
2017年9月,我又随市文联、市作协共40多人沿边关采风,又去了一趟孟麻街。公路的两旁,青山绿水,路边的树摇荡着圆圆的叶子,把叶片间斑驳的阳光筛落到我身上。我深深地爱上了孟麻街——爱它身后那环形的山屏和茂密的树林;爱它整齐的小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刚被雨水冲刷,闪着洁净的、幽蓝的光;爱它那条横贯集镇的小溪,清冽透明的流水,濯洗过我脸上的汗水和脚上的泥尘。春天,放筏、赶羊,披一身水雾浪花;夏天,钻山割脂,沾一头树乳松香;秋天,化作一柄利镰,把杂草芒丛追逐;冬天,握一杆快枪,将野兔山羊驱赶。勤劳在手中,梦想在心中,力量在胆中。近几年来,瑶寨人兢兢业业地劳作着,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林茂粮丰,水欢人悦。那个坐落在一个山口上的寨子,依旧绿林般沉静,青山般端庄。2016年,这里与越南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极大地推动了边贸持续、健康、繁荣向前发展。
无巧不成书,我居然又在这里碰上了李父庆爷爷。当天他在那里当起了“导游”。当我们穿过一片树林时,他告诉我前面就是胡志明洞。眼前像舞台拉开了帷幕,豁然开朗,一幅奇妙的青山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太阳当空照,照得环形的山屏微微闪亮。高高的山峰,在蓝丝绒般的天幕下衬托,显得格外峻峭。空气里,弥漫着野花的芬芳。宁谧、饱满、成熟。秋天,壮乡瑶寨的山野极美,美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走着走着,我看见李父庆爷爷身边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瑶族姑娘——这正是姑娘家鲜花盛开般的年华。她美丽、端庄、朴实;她温柔、沉静、落落大方。她那双明媚的眼睛并不特别大,盖着长长的、微翘的睫毛;抬起来亮晶晶,低下去静幽幽。
“我很想听听‘瑶山谣’,你能唱给我听吗?”我大胆地问那位美丽的瑶族姑娘。
这时候,姑娘好像有些腼腆,说:“您怎么知道我会唱呢?”那声音十分柔美。
“因为你是瑶族人!”我说。
李父庆爷爷对她说:“他可是个‘瑶山谣’迷!你还没出生时,他来过我们瑶寨,听了‘瑶山谣’之后就念念不忘了,三年前又来听 ‘瑶山谣’的歌。现在他又随团到这里来听你的‘瑶山谣’,真是有缘呀!你唱一唱‘瑶山谣’给这位最最真诚的壮族客人听听吧!”
听到唱“瑶山谣”,姑娘就精神百倍,旁若无人地开始唱了起来:
谣瑶山,
天高云淡蓝又蓝。
瑶家好比金凤凰,
鹏程万里破难关。
瑶山清泉流不断,
山美水美人更欢。
唱得青山团团转,
幸福美满万年长!
我问她:“你瑶家村头门前的两棵橘子树现在还好吗?你觉得瑶家吊脚木楼比起靖西市区的高楼大厦,哪个更好呢?”
她顽皮地用壮族山歌回答我:“幽垄还好过幽城,10个南宁都没靓。”
意思是说,在乡下和在城里一样,甚至首府南宁在他们的眼里还比不上自己的那个瑶寨。
她叫王婷,她站在山岗上,就像一竿新竹;她站在小溪旁,就像一棵水柳。李爷爷还告诉我,她家还是脱贫致富的典范。去年她还是一名大学在校生,今年7月毕业,正待业,空闲之余做起了导游志愿者。
她给我讲起她家的故事。
2016年年末,整个瑶寨沸腾了!帮扶干部、村民委,乡、市驻村领导,村第一书记,都来到原来是全村最贫困的她家进行脱贫致富奖励调研活动。最终,王婷家摘取了“我脱贫,我光荣”的桂冠,孟麻村在全市、全乡都出了名,吸引来了更多的中外游客,现在全村全部脱贫致富了!
孟麻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下,进行了扶贫“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坚持了“五个坚持”: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准扶贫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不久,孟麻村开展了一次致富典型评选活动,挖掘带领孟麻村贫困户致富以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特别是那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国家政策、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不断提高致富能力,真正践行“我脱贫 我光荣”的典型贫困户代表。组织他们参与到脱贫政策宣讲团,向贫困户讲述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经认定后,由乡集中组织颁奖仪式,王姆慈换下绿色的贫困户识别卡,发放脱贫光荣证书。2016年7月她的儿子大学刚毕业就自主创业了,那个唱歌的姑娘就是王姆慈的大女儿——王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瑶寨在王姆慈的感召下,组成了扶贫互助组,大家一起种药材,入股分红,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该村的致富经验被乡宣传委员写成了报告文学,在市文学刊物上发表。从此孟麻村火了,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边境孟麻村山村旅游更加出名了。
根据靖西市“十三五”脱贫移民搬迁购房补助补贴政策,孟麻村部分壮族贫困户实现了“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一些贫困户通过移民搬迁实现彻底脱贫,一些贫困户创业脱了贫。
生活在这个瑶寨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似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欢快地奔流着,时时泛起一朵朵晶莹的浪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月圆是画,月缺是诗。美满的生活在无声的岁月中,在这场“精准扶贫”的大战中,为有关帮扶干部点缀了一幅幅美好的人生画卷,使无数个扶贫干部的人生路上充实而充满欣喜。第一书记慢悠悠地点上了一支香烟,望着小溪,红红的烟火离小溪里的月亮很近,犹如在倾诉。
第一书记满意地笑了,所有的游客也跟着会心地笑了。孟麻村生活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走上了康庄大道,不忘初心奋勇向前!那是山旮旯人们梦寐以求的,也将是翘首以待的。靖西这个边陲年轻的县级市,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
孟麻村离市区40多公里,这几年来,该村经过精准识别,根据有关扶贫会议精神,有力地扭转了富裕户“争当贫困户”等畸形的局面,还将真正贫困户纳入了“贫困户建档立卡”的范围,扶贫工作谱写了崭新的一页。真正取消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的扶贫低保资格,扶贫款也做到了精准发放和使用。
在第一书记的劝说下,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家庭都到乡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万元,承包了屋后那片300多亩的荒山,栽种山豆根(药材)、果树等,辛勤耕耘3年时间,那片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迎来了鸟雀!
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帮扶下,孟麻村98%的贫困家庭还在山上建起一间间简易的小平房,在山凹处挖了一池池小鱼塘养鱼,把原本漂亮的小院再装饰一新,第一书记还请来乡中心校一位美术老师,画了几幅栩栩如生的壁画,搞起农家乐。加之第一书记大力宣传,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孟麻村名气越来越大,来的宾客就越来越多。
游客太多了,村里难于容纳。第一书记找到孟麻村的村民,建议他们先种树、修路,再搞乡村旅游。在他的帮助下,争取了几个项目,接通了孟麻村的自来水,所有灌溉沟渠用混凝土砌成,大家引水在浇灌良田美地,引进特色的蔬菜种植项目。近两年来,孟麻村的面貌变化很大,山变绿了,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全村搞起特色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的心里乐开了花。
孟麻村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来参观、考察、旅游的人更多了,村民的收入翻了几番,他们始终不会忘记村里恩人——扶贫工作队。大家想请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让他们报道有关先进事迹,以报答帮扶干部。可是,第一书记对孟麻村群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没什么好报道的。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举措,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的富民政策。只要你们富起来,不要忘记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行了!其实,这也是村委、乡人民政府以及市、乡驻村工作队正确领导的结果!”
悠悠的岁月,山林相伴,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贫困户的帮扶干部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贫瘠的土地,带走了孟麻村的贫穷,留下村民们永恒的富足。
2016年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好到孟麻村抽检调查。检查组每到一处,都看到一派繁荣的景象,不管问谁,都是脱口而出、对答如流,检查组确认孟麻村是真正正正脱贫致富边陲代表村的典型。孟麻村的脱贫致富是全市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也是人民群众脱了贫、翻了身、致了富的典型代表!
边陲的壮乡瑶寨,脱贫致富和平安和谐离不开边防的民警。
近年来,孟麻边防派出所官兵在做好打击违法犯罪、维护边境稳定的同时,主动兼任边境辖区村的村干部。他们每天步行、骑车奔走在乡间山路上,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前些年,孟麻村是附近有名的“三多村”:游手好闲的多、酗酒闹事的多、小偷小摸的多。自从边防民警建立了“农村书屋”,组建“护村巡逻队”,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整治村里的治安,孟麻村成了全乡的文明村。民警还积极协调孟麻村村委组建村篮球队、拔河队、文艺队。傍晚时分,村里的篮球场上、大榕树下,村民们欢快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开展篮球、拔河等比赛。如今的农闲时节,民警主动参与策划文体活动,并带队参加篮球、拔河等比赛,在孟麻村的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警民关系也更融洽了。
民警还组建“护村巡逻队”和“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每月在驻村警务室召开一次群众大会、举办一期“法制夜校”,向群众宣传交通、禁毒、消防和治安防范常识,增强村民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如今,孟麻村已经形成了“打、防、控”为一体的治安联防体系。
民警兼任村干部,走访群众,发动群众种桑养蚕,引进烟叶、火龙果种植和竹鼠、桑蚕养殖等,孟麻村实现了脱贫致富。
如今,孟麻村山清水秀天蓝,验证了“瑶山谣”歌谣的真实性、完整性、现实性和持续性。“瑶山谣”歌词不是口头式梦想,而是实实在在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生活,边陲壮乡瑶寨的生活就是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谣……
在我记忆的花篮里,“瑶山谣”是一朵美丽而鲜艳的玫瑰花。通过它的变异和绽放,我看到了边陲靖西从苦难贫穷的过去,迈入幸福美满的今天,又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想起它,我仿佛看到了沉静而坚毅的瑶族同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唱着优美动听的“瑶山谣”,向着前方,向着梦想,向着未来,挺进,挺进,挺进!
民族团结,百业俱兴,像“瑶山谣”正唱响边陲靖西新时代!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