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选登

以语言为工具,助力民族团结 以语言为载体,保护民族文化(三等奖)

2019-02-27 00:00     来源: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工作小组     作者:黄台勇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记百色学院教授吕嵩崧博士


    吕嵩崧,现任百色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广西语言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百色市文联副主席,百色市社科联副主席。吕嵩崧1994年6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吕嵩崧20多年的语言工作生涯中,1998年3月应该是一个不寻常的节点。那一年,学校选送他参加广西第二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消息传出,有从事语言教学的资深教师提出质疑,他是壮族,以壮语为母语,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普通话训练,能行吗?

  他倒是信心满满,而他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他之前并没有想到,在大学期间的一些努力为他毕业后的事业打开了一扇门。他大学时念的是广西师范大学,那时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技能的训练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对于语言环境复杂的广西来说,师范生技能的体现,首要的就是至少能说一口过得去的普通话。吕嵩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壮族人,从小说壮语。在他后来撰写的论文中,曾经提到,他的家乡靖西,在21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由于部队的进入,他得以接触到一种和他每时每刻说的完全不一样的语言。他在后来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辞中说:“我必须感谢21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家乡那场猝然而至的语言接触,它们的碰撞激烈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但他当时的语言感受,并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有一天会以语言作为服务民族团结、服务社会发展的工具。

  在念大学时同年级中,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自偏远的桂西地区的学生之一。他的普通话远称不上标准,他甚至不知道平翘舌音对表意的作用。和他身边那些来自官话区的同学相比,他的普通话水平极其一般;和多年后他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向学员讲授理论相比,那时他的普通话理论是一张白纸。

  那时练习普通话,他的目的很简单,因为自己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师,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至少应该会讲一口过得去的普通话。而且,他已经亲身体验到,普通话水平不高,对一个人的发展,对一个地区发展是存在制约作用的。

  大学毕业后,吕嵩崧回到百色,成了一名师专教师。没有太多人去注意他拥有的普通话水平,偶尔的惊艳,就像投到水里的小石子,荡一两圈涟漪后,就平静了。

  时间来到1998年3月,他被选送参加广西第二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学习,全班100多名学员,都是全区各大中专院校选送的有较高普通话水平的教师,不少还接受过专业训练。在这个班上,吕嵩崧接受了系统的理论训练、普通话口语训练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力训练。最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所有项目的考试,成为百色首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始参与广西普通话推广、培训和测试工作。

  当时广西还没有大规模开展普通话推广和培训,他作为百色首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名声传出后,学校组织文艺活动的时候,会请他做演讲、朗诵的辅导和评委,一些单位的选手参加演讲比赛,也会找到他担任指导。他也零星地参加自治区语委办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

  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得以参与到一段历史,一段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各民族和谐交流、共同发展工作的历史。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而位于桂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80%的百色,普通话水平比其他地区更低,推广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难度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影响民族团结,影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为地道的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吕嵩崧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在广西第二期省级普通话水平培训班的优异成绩早已受到自治区语委办的关注。1999年11月,他被自治区语委办选送,参加第24期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在培训班上,他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水平,强化了普通话测试能力。在培训班结束的考核中,所有科目都顺利过关,其中,汉语拼音考试获得满分。这是那一期培训班中广西学员获得的唯一满分,成为唯一一个在结业仪式上得到表扬的广西学员,他因此顺利地获得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自此,他得以在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参与普通话推广、培训和测试工作。

  20世纪末,广西大规模推广普通话,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根据自治区语委办和百色语委办的部署,几乎在每一个双休日,都要在百色各县、区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测试工作都在双休日进行,在没有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时候,就需要集中大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到当地开展测试。那个时候,吕嵩崧和他的同行们一到星期五下班,第一件事情是前往集合点,集体乘车到县里开展工作。那个时候百色还没有高速公路,就连离市区最近的田阳县城,开车都需要一个多小时,更不用说偏远的那坡、乐业、隆林、西林等县。他和同事们一道,利用漫长的旅途切磋专业技能,一到达目的地,立即投入工作。

  吕嵩崧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西林县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星期五下午6点,他们从百色出发,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前路塌方了,车子无法前行,整车人只好在车上待了一夜。等维护工人把前方塌下来的泥石清理完毕,天已经亮了。而一到西林,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刻进行紧张的普通话测试。

  类似的经历不仅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有一次,右江区教育局请他到偏远的大楞乡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车子开到半路突然熄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只能想法修车,两个小时后,车子终于可以开动,等赶到大楞,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他稍作休息,就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面对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老师们,开始了精彩的授课。

  那几年,他的足迹遍及百色12个县、区,举办普通话讲座100多场,培训教师、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近2万人。为便于边远地区教师获得优质培训资源,他还多次跋山涉水,深入边远乡镇,送教下乡。2007年,自治区语委办制作专题片《广西推普十周年》,他扛着普通话水平测试材料箱走在山道上的影像资料,被编进了专题片。

  在广西较早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吕嵩崧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都比较优秀,工作态度也有口皆碑。因此,百色的普通话培训,他是最主要的任课教师。那时有关部门要求全市各县教师普通话培训测试全覆盖,所以培训需求量很大。为了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各县的培训课一般安排在县里的大礼堂,一般的课有上千人听课,每次培训历时两天。要想在两天时间里能稳定参加培训的人员,赢得大家的认可,显然是不容易的。这样的培训是对体力、精力、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综合考验。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培训,到场的中小学教师有1400多人,整个礼堂挤得满满当当,座位不够,老师们还自带了很多小凳子,坐在礼堂空的地方参加培训。那几天他恰好咽喉发炎,不停地咳嗽,由于其他测试员没有时间,他一个人连续两天坚持授课。整整两天,他强忍着咳嗽,一点一点地讲授语音、词汇、语法难点,耐心地领读。两天时间,老师们完全被他标准的普通话,灵活、幽默、针对性强的授课风格所折服,培训课结束,他“谢谢”的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的眼睛都湿润了。

  事实上,在所有的培训活动中,吕嵩崧体现出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吕嵩崧回忆说,那时整个广西普通话水平和现在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那时百色没有几个人知道普通话有轻声,普通话的重叠后缀可以变成阴平。有一次,他在某县礼堂进行普通话培训,范读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个ABB式的形容词,他按规范把本来不是第一调的字读成了第一调,全场哄笑起来。那时百色能说规范普通话的人不多,符合规范的,在人们眼里反倒是滑稽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21世纪初,由于大规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需要,百色急需一大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成批培养就成了当时必须做的事。当时,百色地区语委办利用寒暑假组织了3期培训班,每期培训班学员100余人。3期培训班,吕嵩崧都主持了教学工作,从排课到授课,都由他经手。此外,他多次担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业务培训主讲,百色市绝大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接受过他的培训、指导。他还担任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视导员,对全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指导。

  基于他的精湛专业水平和授课技能,2006年暑假,他受聘担任第16期自治区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主讲教师。广西水准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的一些高校,每期培训的指导老师都来自南宁的高校,他和来自桂林的周晓宁老师开了自治区语委办从南宁以外高校选聘测试员担任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任课教师的先河。在这次培训班上,他以高精的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好评。那一期培训班共培养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100余名。

  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90余场,测试各类人员约5000人次。

  由于工作出色,他所在的百色学院也得到了自治区语委办的高度重视。2006年,自治区语委办开始举办全区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班,把首期培训班的承办任务交给了百色学院。这个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乡、镇小学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的主持任务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吕嵩崧身上。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吕嵩崧多次组织本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教研活动,整合了自己多年培训的经验,针对广西的情况,编写了一份教材。教材对广西人说普通话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训练方法。这一期培训班取得了成功,全班100名学员中,等级得到提高的有84人,其中,提高了两个等次的达21人。由于这一期广西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自治区语委办又把第三、第五、第六、第七期培训班交由百色学院承办。不管是哪一期,吕嵩崧都精心做好各项准备,精心组织教学,每一期都取得了成功。5期培训班,共培训了500余名来自全区各乡镇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升、语言文字理论素养的提高,为广西的“推普”事业,为广西的教育事业,为无数受制于语言交流能力而没能取得更大进步的少数民族孩子做出了贡献。就像第七期学员代表闭春岳在结业典礼的发言中说的:“我们在这个班上,有机会聆听了一大批专家的讲课,他们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普通话的理论知识,经受了严格的训练,而且学到了他们认真的态度。”

  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研讨会在贵州举行,吕嵩崧代表广西,携带自己编写的教材参加了这次会议。相对于其他省区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印制精美的教材,吕嵩崧编写的材料只是由文印店打印、简单装订的小册子,和其他省区的教材放在一起,显得极为简陋。可是,国家语委领导在翻阅了各地的教材后,却专门表扬了他编写的教材,说他编写的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有针对性、最符合实际的。

  作为语言文字专家,吕嵩崧多次受聘参加各级各类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参与了柳州市区、百色市各县(市、区)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多次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评估。2005年5月,他受邀参加了由教育部语用司组织的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通话运用情况的调研,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准确的事实根据。由于调研工作表现突出,他被教育部通报表彰。

  2007年,百色市参加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作为百色市迎评专家组主要成员,吕嵩崧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主持百色学院迎评的整体策划、材料整理和撰写工作,为百色市顺利通过评估并获得好评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广西启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吕嵩崧受聘担任自治区语委办专家,参与了考察论证,百色学院也被列为自治区首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单位。经百色学院和其他试点单位的努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在广西获得了成功。目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已基本取代人工测试,强化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由于语言文字工作成绩突出,百色学院被确定为百色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在首批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排名广西第一,百色学院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也被国家语委以简报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吕嵩崧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不但努力实践,还善于总结规律,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理论支持。1994年至2007年,他主要进行普通话推广研究,尤其是对南部壮语区普通话学习的研究比较深入,有一系列论文获奖,如《略论德靖土语——普通话中介语》《靖西人学习普通话声韵偏误分析》《靖西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词汇失误》分别在第三、第二、第一届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他参与了国家语委“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子课题“广西普通话培训测试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他负责撰写该课题最终成果专著《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中第十一章《壮语(南部)——普通话中介语》。这一章对南部壮语区人民学习普通话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研究,对壮族人民进行普通话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吕嵩崧受聘参与了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的修订;2008年,又参与了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智能测试版)》的编纂,这本教材从2009年出版至今,仍是广西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的主要教材。

  根据国家语委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的调查数据, 2010年,广西能运用普通话进行交谈的比例由2000年的70.12%上升到80.75%,普通话推广的其他数据也相当乐观。取得这一显著成绩,与吕嵩崧和他的同行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普通话普及程度、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必然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沟通交流,增进各民族的友谊和团结,也极大地助力广西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不断发展,吕嵩崧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上来。他深深地知道,语言资源的消失,是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重大损失,是不可逆的。

  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2012年,广西启动了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试点,百色学院被确定为专业团队之一。吕嵩崧立即投入到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中。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是按照统一规范,采集当代中国的汉语方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有声资料,采集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有声资料,并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长期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成员,他带领团队采录了田东白话、右江区白话、田阳蔗园话、乐业高山汉话、田林高山汉话、凌云高山汉话、隆林官话等分布在广西西部的汉语方言,收集了以这些语言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视像。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吕嵩崧先后主持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语言方言文化调查·广西乐业”“主要民族语言调查·壮语南部方言”“民族语言调查·广西靖西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族语言调查·云南马关壮语南部方言文马土语”,参与了“民族语言调查·广西田阳壮语北部方言右江土语”“广西汉语方言调查·西林”,主持广西社会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项目·隆林彝语”。在语言文化资源消失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项目以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形式对语言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活态记录,有效地保护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的民族语言文化。

  以这些课题为依托,吕嵩崧对广西西部汉语方言和以壮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南部壮语语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语环境下的桂西高山汉话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新发现民族古文字调查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桂西南地区多语接触研究”“基于开放式数据库的古壮字字符与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广西壮语、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他还是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滇黔越结合地区语言资源特色研究团队”主要成员,百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百色学院“桂西南语言文化特色研究团队”负责人,2014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传统·地方·国际交融的岭南与东盟文学交流互动创新研究团队”“中国-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他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还注重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服务,他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多篇资政报告获得有关部门肯定性批示,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吕嵩崧对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十分痴迷,这些年,他把绝大部分的假期都用在了这些工作上。2016年,他开车8个小时到云南毗邻越南的马关县调查壮语南部方言文马土语。这是他第一次驾车跨越省际,第一次开车走那么远的路途,仅仅是为了调查毗邻广西的云南马关县的壮语和文化。那一次,他深刻地领略到了马关壮族浓郁的民族风情,收集到了宝贵的语料。至今,他的手机里还保存有马关壮族大哥夹着大大的鸡头送到他嘴边的照片,那是马关壮族最珍贵的待客之礼。

  2015年,他承担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需要对靖西壮语词语、句子、口头文化通过音频、视频方式进行保存。在百色最热的8月,摄录工作在百色学院新建立的录音室开始了。那时装修产生的刺鼻气味还未散去,为了避免噪音,摄录过程不允许使用空调,摄录条件之恶劣可想而知。他和课题组,以及作为发音合作人的即将退休的靖西安德小学校长黄云辉一道,顶着酷暑,忍着刺鼻的气味,顺利地完成了摄录工作。

  同样的情景在这几年暑假都在上演,每年最热的时候,都是他和伙伴们、发音合作人汗流浃背在录音室奋战的时候。他和他的伙伴,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民族文化之花!

  这就是吕嵩崧,他以语言为工具,为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助力民族团结做出了努力;他以语言为载体,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挥洒了汗水。而这些努力,也使他不断赢得荣誉:2004年、2007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百色地区“推普及普测”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百色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当选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被确定为第十九批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8年,被自治区语委办聘为广西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