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堂是神仙住的地方,是苗家人世代向往的美好世界。
相传古时候,在大苗山境内,有一条通往天堂的云梯,每年农历十月十,地上的人们攀上云梯,到天上去过年;天上的年节,天天有芦笙踩堂,夜夜有百家盛宴,处处有散花仙女,家家有满座高朋。人们都说,在天上过一天的年节,胜过在人间过一辈子的幸福。由于攀登的人群越来越多,承载的重量越来越大,忽然有一天,云梯断了,落下来“元宝山”。
大约是800年前,七苗父、八侗爸率领众乡亲,从湖南的洞庭湖,翻山越岭来到元宝山,探寻传说中的云梯。他们在虎跳岩瞭望,云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到野人谷寻找,森林密布,连个人影都不见;他们爬到元宝山南坪,往上一伸手,距离天宫是那么的遥远;他们站在元宝山最高峰的北柱顶,往天上喊话,喊了半天,连个回音都没有。
为了生存,更为了引起上天的关注,七苗父、八侗爸在安陲境内创办了“芒蒿节”,每年秋天,大家敲锣打鼓,聚族欢歌,希望天神降临。他们在元宝山西坡,建立石上人家,夜夜点亮火把,吹着芦笙,等待仙人下凡光顾。他们把梯田修到云端,在田里种金穗、在山上种金果,期盼仙女前来采摘。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700多年过去了,苗家人还是没有迎来神仙,盼来云梯,登上天宫,过上好日子。由于偏僻落后,苗家人住在狭小的木棚里,穿蓑衣御寒,吃野菜充饥。民国十六至十八年(1927—1929年),融县县长刘介徒步元宝山南簏的小东江等地体察民情,并根据调查情况和自己感受撰写了《苗荒小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他所看到的苗族村寨,如游上古之村落,又若置身于异国焉。
二
苗家人走进新时代,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49年11月,大苗山全境解放。1951年7月,中央访问团来到融水,把毛主席、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送到苗山的村村寨寨。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正确领导下,1951年11月26日,通过投豆的办法,选举苗家儿子杨文贵为县长,从此,苗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融水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广西迄今为止唯一的苗族自治县。
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人民心目中一直认为“铁进袋袋烂,客进寨寨乱”“与苗族结交,三年能成亲;与汉族往来,三年就败家。”由此看出,历代反动统治者制造的民族隔阂使苗族人民刻骨铭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不仅派来访问团翻山越岭送来食物药品,而且还成立自治县,让苗族优秀儿女当县长、局长、乡长、村长、队长,领导苗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还没收地主老爷的土地,分配给贫穷的苗族人民,让家家户户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木楼住。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让苗族人民深深地感受到,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新社会,就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堂,就是苗族古歌所称颂的“整海洋”。从此,融水的苗族与各族人民一样,坚定了跟毛主席走、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贫穷落后的大苗山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困难很多,阻力很大。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政府在生产上予以扶助,在生活上给予救济,在教育上加大扶持,让苗族人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跨越了马克思预言的“卡夫丁大峡谷”,顺利进入了阳光明媚的社会主义春天。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苗家在几千年的民族压迫下一直没有被消灭,他们在求生存的斗争中获得了主要经验,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劳动就是生命。如果不是靠这法宝,在荒山上开出良田来,在石山上长出粮食来,今天哪里还会有苗族?我们充分相信,就凭这法宝,劳动的苗族,一旦得到平等,有自由去发展他们已经有着较好基础的经济和文化时,他们必然在民族大家庭中大放光彩,丰富我们全国人民的生活。”苗族人民用丰硕成果和建设成就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理论观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科学预言。
苗山经济的发展,带来苗族文化的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融水境内只有20多个苗族芦笙坡,每年苗年节举族进坡、喜吹芦笙的时候,地方反动政府以“苗人相聚、易发苗疯”为由,派兵进行镇压,苗族“嘎留”就是苗族男子保护赶坡妇女儿童的一种特殊舞蹈。每当这种舞曲响起,苗族人民就迅速聚集起来,男子用刀枪对付外来袭击,妇女儿童则沿着山路立即转移,热闹的芦笙坡顿时成为血腥的战场。香粉乡古隆芦笙坡原先是被反动政府枪杀的苗族先烈的墓地,为了纪念他们,每年苗年节,苗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体祭祀,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大型祭祀性芦笙坡。这就是旧社会苗族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进入新社会以后,苗族人民不仅可以在自己的村寨里自由自在、高高兴兴地吹奏芦笙、跳踩堂舞,而且还到其他民族村寨打芦笙同年,到县城建立苗族芦笙坡,在首府南宁设立苗年节,快乐地吹苗族芦笙。每年春节,县芦笙队还依次到苗族村村寨寨打同年,通过打同年活动,把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送到各族人民心坎上。自治县60周年大庆时,县委、县政府买来100头公牛,从山里请来100堂芦笙,在县城打100场芦笙同年,可以想象,百堂芦笙同时吹响,百村姑娘同时起舞,千万人同时喊酒,那场面是多么隆重,那氛围是多么壮观热烈,天堂何时又有如此热闹的场景!这就是新社会苗族文化繁荣的辉煌景象也是苗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融水苗族的发展繁荣,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上,更表现在政治舞台上。在旧社会,居住在元宝山深山老林里的苗族人民因为不识字、不懂汉语,路上有人问话,总是说“麻布喜”(苗语:不知道),于是便被山外的人称为“麻布苗”,这个侮辱性的称呼甚至还被写进了史书。进入新社会以后,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繁荣政策的推动下,苗族人民不仅进学校学知识,而且还进机关当干部,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如今的融水,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有杨文贵等土生土长的苗家儿女担任县长,有梁彬等土生土长的苗族作家活跃在八桂民族文坛上,有土生土长的苗族市委书记、苗族厅长、苗族教授、苗族艺术家、苗族企业家,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苗族干部工作在自治区各厅局以及各市、县政府部门重要岗位上。60年来,融水苗族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且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三
2017年的秋天,我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进苗山,找寻那美丽的家园,感受那幸福的生活。
我们拜访的第一个乡亲,是高中同学周继福。他是苗山著名的孝子,在病床边守护母亲几十年,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他的家乡四荣乡小东江村,是苗、侗、瑶、汉多民族聚居村寨,民族风情浓郁;又处香粉河中游,风光旖旎,山水多情。在小东江,我们住了5天,第一天到香粉河上漂流,享受大自然的奇情妙趣,在急流中体验人生的艰险,在运动中享受生活的快乐;第二天上金兰山上烧烤,看苗山金色的梯田,品苗山香甜的烤鲤鱼,赏斜阳辉映下的元宝山风光;第三天去田头看民族风情表演,参加苗族的芦笙踩堂,寻找苗家的神秘鸦变,欢度苗寨的节日喜悦;第四天进小东江屯打同年,杀头土猪,制作家宴,聚寨上老少,吹几支苗笛,唱古老苗歌,释放怀里思乡之苦,表达心中眷恋之情;第五天坐在木楼里聊天,三脚架上煮一锅老山茶,桌子上放几本老书,堂屋里坐几位老人,大家一边喝着苗家油茶,一边谈论古往今来,比较苗家新旧巨变,总结民族振兴经验,并对《小东江自然村志》一书提出修改意见。小东江之行,是体验苗家真实生活之行,是了解苗寨百年巨大变迁之行。
第二个拜访的亲人是莫祖伟。他家住在安太乡洞安村上坎屯,那是一个侗族山村,土地肥沃,溪流纵横,森林茂密,资源丰富。他原先在南宁工作,担任某校校长,很有影响力。到达侗寨时,莫祖伟十分高兴,他说,2012年那次火灾之后,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上坎全面改造,如今已建设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家家有楼房,户户有花园,条条水渠皆硬化,片片田园都丰收,就连通往乡政府的山区公路,也早已修成水泥路。过去因为闭塞、偏僻与贫困,村上有文化的年轻人全部外出务工,剩余的大龄青年讨老婆都难;自从新村建成以后,青年人都回到村里寻求发展,他们开发当地资源,加工制作土特产品,通过互联网+的途径,对外推销,获得很好效益。在新型产业推动下,大龄青年加入了创业增收行列,逐渐富裕起来,外来媳妇逐年增多,结婚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晚上,莫祖伟烹制了一桌原汁原味的侗家全牛宴招待我们,又筹备了一台多姿多彩的侗族“多耶”迎接我们的到来。侗乡之行,让我们更加眷恋侗寨的风情,热爱侗乡的人民,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侗家人的纯朴与无私。
第三个拜访的是瑶家兄弟兰剑明。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融水瑶家第二代大学生,早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现在融水民族部门工作。他老家在白云乡林王村,是元宝山北麓最高的瑶族山村,海拔1600多米。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冬长夏短,山高水冷,长期以来粮食不能自给,生活十分艰难。1998年底我曾至此调查,村里自然条件之恶劣,人民生活之艰辛,迄今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在他的带领下,我故地重游时,真是又惊又喜,因为自从元宝山列为国家级森林旅游风景区以后,自治县党委、政府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把风情开发与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年的建设,如今林王村不仅纳入了环山公路网,而且也列为元宝山风情风光旅游的主要景区,民族旅游开发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增收,家家户户逐渐宽裕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春蕾”计划和中心小学住宿制改革以来,林王村适龄儿童都集中到白云乡中心小学上学,享受国家民族教育政策“两免一补”待遇,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民族自豪感增强。当年我住过的寨老家,如今已建起小别墅,他的孙女孙子大学毕业后,均已入城工作。瑶家兄弟让乡亲们制作最隆重的瑶家烤鲤宴招待我们,表演最古朴的瑶家芦笙舞给我们欣赏。林王村之行,让我们接受了瑶族传统文化教育,领略了元宝山自然风光,共享了各民族改革开放、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成果。
最后一个拜访的人是表妹孔祥萍。她家原来居住在洞头乡甲朵村,那是一个汉族、苗族、侗族杂居的小山村,距离贵州省从江县地界不过几里路,属于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县尾”所在地,交通不便,贫困落后。小时候,我跟外婆去过甲朵,从安太乡林洞村步行到洞头乡甲朵村,单程130多里路,翻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一村又一村,一个来回要10天时间。由于贫困落后,2016年融水将他们村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让全村群众都搬到县城定居了。我问她家定居县城以后靠什么生计养家,她说靠苗族传统技艺吃饭。我忙问是什么传统技艺,她笑着说,就是用传统工艺制作苗家稻香狗肉,开拓市场,增收致富。我问她生意如何,她说已经在贵州、广西开了十余家连锁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我问有没有酸鱼、酸肉、糯米饭,她笑了:“苗家人无论走到哪里,没有糯米饭,能有喜庆?没有酸鱼酸肉,能办大事?你带着家人来到我家,我做蚂蚁菜、鲤鱼汤给你们喝!”表妹的话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金秋之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苗家真正的天堂,在人间,在秀美的大苗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