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西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涠洲岛幼儿园)园长范徽丽
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4年,坚持“顺应天性,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位孩子、每位教职工成为“最好的自己”;她,创办涠洲岛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涠洲岛幼儿园,让海岛孩子能和市区孩子一样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不忘初心育人三千终无悔,忠诚幼教事业扎根在南疆。她,就是广西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涠洲岛幼儿园)园长范徽丽。——题记
不忘初心,融大爱于幼教工作
1994年7月,范徽丽从广西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成为广西北海市的一名幼儿园老师,这一干就是24年。从一名普通的幼师到园长,多岗位的历练,不同过程的收获,让范徽丽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从孩子口中的“姐姐妈妈”变成“园长妈妈”。
教育家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范徽丽为此不懈地实践着、体会着。从教以来,她始终要求自己当孩子的好妈妈、好老师、好朋友。她深知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书,要读懂他们,需要教师用理解和智慧来解读,需要教师用耐心、细心、关心来关注,更需要教师用爱心、责任心和童心来伴随,以此促使他们茁壮成长。范徽丽常说,爱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是打开幼儿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教师,又是保姆,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而这份爱,便是她进入幼教领域工作的初心。
“当孩子用一种清澈而又渴望的眼神看你时,就有想把更多的爱和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冲动。要怎样做到最好,我觉得除了借助从学校学来的专业知识以外,工作中还要去跟孩子学习、去跟老师学习,这是一种反复不断的、持续的、自我前进的动力……”作为幼教管理的创新者,范徽丽在多年的幼教管理和研究中,打造充满童话故事的校园文化,用心呵护幼儿的健康成长。她多方争取学前教育专项基金,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童话般的校园环境,将课程开发与环境建设有效整合,创设富有北海地域特色的“海丫丫”课程,支持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使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成为北海市窗口幼儿园、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并多次代表北海市接待国内外幼教专家的教育交流和访问。
跨海支教,创办海岛第一所公办幼儿园
2013年,范徽丽迎来20年幼教生涯的转折点,北海市政府启动《北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涠洲岛由于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幼教师资、物资匮乏,学前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家境宽裕的岛民乘船涉海将幼儿送到市区入园,更多的岛民只能任由幼儿在海滩地头玩耍度日,适龄后再进入小学就读。随着涠洲岛的发展,岛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
为填补海岛学前教育的空白,范徽丽应邀参加北海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岛教育调研。而此次目标是要将从2003年起就闲置的涠洲岛城仔小学,改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十年狂风暴雨的洗礼让校园破败不堪,校园内仅存两幢缺门少窗的教学楼——一幢收留着十几个大大小小年龄不一的孩子,相距不到10米的另一幢教学楼里圈养着村民的一群羊,不时传来羊的“咩咩”叫声和刺鼻的粪便味道。一个教室养孩子,一个教室养羊,这种触目惊心的“原生态”圈养教育,让范徽丽内心无比震撼。面对那十几个或光着脚、或穿着拖鞋的孩子,范徽丽怜爱之心油然而生,她走近孩子,拿出口袋中防晕船的点心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交流。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望着她,在她的鼓励下,腼腆地拿走她手中的东西,除了张望,孩子始终没有张口说一句话……离开时,她好几次向孩子道别,可这些孩子们一直尾随着她迟迟不肯离开。孩子那种充满渴望的、清澈透亮的眼神令范徽丽至今无法忘怀:这些孩子太需要教育了。调研回来,范徽丽主动承担起建设涠洲岛幼儿园的任务,她要让海岛的孩子们也能和市区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
海岛建园,困难远远比想象中更艰巨。范徽丽辗转于海岛与城市,颠簸于大海,忍受晕船时翻江倒海的呕吐,想方设法解决跨海办学中校舍改造、办园经费不足等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岛上物资匮乏,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材料、教具、学习和生活用品都得从北海市区调配、运输过来。尽管如此,范徽丽依然提出:“总园有的,分园一定要有,要保证教学质量!”
岛上人工难请、价格昂贵,还不能出具正规发票报销,为此,范徽丽和老师们常亲自动手。旗杆没有人帮立起来,他们就顶着烈日,自己挖坑,浇灌混凝土,亲手把旗杆竖起来。
正当范徽丽和老师们为开园呕心沥血、多方协调时,一场台风摧毁了他们精心筹备的一切。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涠洲岛。幼儿园新建的食堂也化为乌有,岛上停水停电近两个月。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梦想遭遇残酷的现实!“那次‘威马逊’台风的袭击几乎成了压倒我坚持海岛办学最后一根稻草的恶魔,那时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一想到初上岛调研时孩子们渴求的眼神,我便觉得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坚持。”提起当年筹建新园时的艰辛,范徽丽红着眼眶不无感慨地说。
然而,海岛办学还是遭遇到了最大的困难——教师不愿到岛上工作,没有教师愿意报考涠洲岛教师岗位。一颗真诚的心总能感动你我,一份热烈的爱总能融化一切,就在岗位报考即将结束的最后两天时间里,范徽丽挨个走访了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以及她们的家庭,拿出所有的热情和诚意做动员工作,一个个地去说服老师。也许是被范徽丽的诚意所打动,也许是注定要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终于,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刻,报考教师岗位人数达到了开考比例,第一批驻岛老师终于如期而至。
苦尽甘来,涠洲岛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入园的孩子,当海岛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幼儿园冉冉升起的鲜艳的五星红旗上时,昭示着在祖国的南疆,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涠洲岛幼儿园响起了欢快的早操音乐,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围观幼儿的早操活动,这是海岛上最美的风景。岛上村民亲切地把范徽丽和老师们称做“七仙女”,因为她们给海岛带来了美好和希望,为“海丫丫”们建设海岛儿童乐园。正是因为“把最宝贵的教育带给了海岛的孩子”,范徽丽荣获“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
设计“海丫丫365成长行动”,奠基幼儿幸福人生
涠洲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岛上淳朴的民风及原生态自然风光无疑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天堂”,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往来不便,岛上少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物资,岛民的生活仍然停留在落后农村的状态。刚进园的幼儿到处乱跑、大声喧嚷、缺乏礼貌,随手乱扔垃圾、随处小便……更让范徽丽头痛的是,岛上居民以客家方言为主,幼儿、家长不会说普通话,与市区总园幼儿相比发展水平悬殊。教师的教学开展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总园的课程很难在海岛上实施。
基于海岛幼儿发展的现状,范徽丽思考如何构建基于海岛生活、体现海洋文化的课程。对于海岛幼儿,海与岛就是他们童年生活的全部想象,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涠洲岛成为重要的海疆边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习总书记又赋予北海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新使命;海洋文化是幼教资源的短板,而涠洲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范徽丽带领老师们从读《涠洲岛志》开始,充分挖掘边防海岛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海岛特色课程研究,以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家国情怀兼具世界视野的海洋公民为目标,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海丫丫365成长行动”的探索与实践。编制“海丫丫上学了”“神奇的涠洲岛”“缤纷海洋”“海岛花园”“祖国妈妈我爱你”“海丫丫寻丝路”“活力海丫丫”等八个主题活动,向幼儿讲述人与海岛的故事,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家乡,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保护海岛的家园情怀。该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学前教育领域中海洋课程的不足,并荣获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学会了说普通话,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规则意识。“海丫丫”不用再远离家人去市区上学,在家门口的幼儿园经历人生的“十个第一”:第一次叫“老师好!”、第一次晨检、第一次做早操、第一次玩娃娃家、第一次在幼儿园午睡、第一次当值日生、第一次升国旗、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第一次过“六一”、第一次出席毕业典礼。这些看似普通的“第一次”,正是范徽丽为海岛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
坚守海岛,铸就“大爱守望”师德楷模
范徽丽深知,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育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走不远的。她想方设法留住岛上教师,努力争取更多的教师来支持海岛的教育。海岛上招进教师不易,留住教师更难,这是范徽丽海岛办学的最大难题。涠洲岛上少有娱乐场所,许多地方连路灯都没有。老师们白天有孩子、蓝色的海天美景、灿烂的阳光陪伴,但一到夜晚,连海浪也睡着了,单调、枯燥、断水、断电成了老师们的生活常态。刚来的时候,教师每天都充满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然而,艰苦的条件慢慢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教师上岛支教的激情过后,范徽丽经常收到他们深夜发来的短信:“园长,我想回家……”那时,范徽丽心如刀割,内心无数次谴责自己:老师们本可以在市区享受全家团圆的幸福,是自己把老师带到了这艰苦的海岛,把老师给连累了。但一想起当初孩子那清澈透亮充满渴望的眼神,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范徽丽觉得她有责任、有义务去超越,用党的教育来影响这个海岛。不服输的个性让她一边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一边故意装作坚强耐心地安慰老师,鼓励老师们:“海岛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想想上课时孩子们看你的眼神,想想孩子游戏时快乐的笑容,想想岛民对老师的无比尊重和崇拜。为了岛上的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坚守,必须把幼儿园办下去,天很快就亮了。”
范徽丽说,她的鼓励带给老师们的安慰只是暂时的,真正留住老师的,恰恰是岛上的孩子和家长们。岛上的孩子,如碧绿的海水一样纯净。朝夕相处,老师与孩子、家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岛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正在教室上课的年轻老师被吓哭了。这时,孩子们纷纷跑过来围着她说:“老师,别怕,我们保护你!”孩子暖心的举动让老师破涕为笑。家长们也非常尊重老师,经常给老师送去水果、蔬菜;每当村里有酒席就把菜打包送到幼儿园;每次家访,一根又一根香蕉不断往老师手里塞,甚至有的家长将整弓香蕉砍下,一把把摞在地上,让老师们拿回宿舍……
孩子们的话,家长们的情,让老师们的心滚烫、温暖。扎根海岛的心也逐渐坚定。一种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老师们心中渐渐树立起来。一位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伟大。”这是海岛上最美教师的青春誓言,正是这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教育使命让范徽丽和海岛上的老师们克服从城市到海岛的种种“水土不服”,甘守海岛,无悔付出,以仁爱善良铸就“大爱守望”教师文化,以劈波斩浪、屹立不倒的师魂,铸成幼儿教师最美的丰碑。2016年,范徽丽荣膺全国“最美教师”,她带着老师走进央视演播厅,向全国人民讲述海岛艰苦办学的教育故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师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范徽丽的先进事迹。
引领专业成长,实现教育的传递和领航
多年的教育经历让范徽丽积累了丰富的幼儿园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经验,形成对幼儿教育独特的思考。2017年,范徽丽入选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成为广西50万各级各类教师中的佼佼者。
同时,范徽丽始终坚持教育要做到“大家都好、大家不同”,这种教育才是真的好教育。她成立范徽丽特级教师工作坊,组建工作坊的团队,带领教师们从感受幼儿教育的快乐开始学习,指导教师如何去观察发现分析孩子的学习故事、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现。她申报广西“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北海市公办幼儿园帮助农村幼儿园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指导北海市30多所普惠性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开展园长跟班学习和师资培训。她经常带领工作坊教师深入农村幼儿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上示范课、现场点评、座谈交流、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农村教师读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她承担大学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兼职培训工作,担任学前教育“国培”“区培”项目的培训专家,她把引领教师的成长作为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平台,在领域内和区域内实现了教育的传递和领航。
辛勤的付出结出硕果累累,范徽丽先后荣获2016年全国“最美教师”、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广西特级教师、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教育先进个人、北海市教育特聘专家、北海市教育拔尖人才“卓越校长”、北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矢志不移,24年幼教路育人终无悔
24个春秋的光阴流转,范徽丽始终在幼教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诸事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孩子、对同事、对幼儿园的爱心、责任心和对工作的执着。她说:“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有了对孩子的爱、对幼教事业的爱,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辛勤耕耘二十四载,有欢笑,有眼泪,更多的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范徽丽认为,成绩永远是属于过去的,她将一如既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儿童世界无穷的奥秘。青春有限,奉献无限, 矢志不移,为党的幼教事业做出贡献,做一个扎根祖国南疆的无悔的幼教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