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选登

一条养育8个民族的母亲河(三等奖)

2019-03-04 00:00     来源: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工作小组     作者:林秋妮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今年夏天,我陪同广西电视台《长寿探秘》栏目组乘着竹筏来到宜州区祥贝乡古龙村采访百岁老人。这里山水风光美丽迷人,河水清澈见底,环境幽静,偶有鸟儿的鸣叫从岸畔的竹林中传来,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平和安逸的美景。忽然,岸上桑田里传来清脆的山歌:“采桑农妇心头乐,发财心涌口唱歌;一边摘叶脸带笑,汗水换来好生活。”这段优美动听的山歌让过往的路人都忍不住驻足倾听。

  到达百岁老人覃炳辉家时,已是午后。

  百岁老人和家人一起在堂屋里等候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老人让家人招呼我们一行5人坐下,倒上茶水。栏目组的摄像师傅忙着摆弄机子,似乎怕错过拍摄百岁老人的某些细节。老人耳朵不好使,说话很大声,但是非常爱笑。虽然是第一次和我们见面,但是老人安排儿子和儿媳下厨给我们弄吃的,再上二楼收拾房间让我们住下,还说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有的是房间住。我们和老人说明来意,老龄办的韦主任指着神龛下的电视机说,我们来是想让您上电视,让整个广西、整个中国的人知道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儿孙孝顺。老人又笑了。我作为老人和电视台编导的翻译官感到很荣幸。

  覃炳辉老人和我们谈起了往事,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他说,旧社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1942年躲日本鬼子时的悲惨遭遇,至今仍刻骨铭心。那时为了活命,老人夫妇俩拖儿带女逃进深山老林,东躲西藏近两年后,夫妻双双参加了游击队打土匪,拿起枪杆打敌人。剿匪结束回村时,看到自己的村子变成一片废墟,房子被残忍的日本鬼子烧成灰烬,伤心欲绝的夫妻俩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家分得了田地,夫妻俩辛勤劳作,生活逐渐好转起来。老人是本地壮族人,老伴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膝下有一儿一女,现有子女、孙、曾孙共45人,四代同堂。儿媳是宜山街上(原宜山县城区)的汉族人,女儿嫁到北牙乡,姑爷是瑶族,四个民族生活在一起。现女儿和姑爷已回到古龙村建了房子,就盖在老人家的后院。老人说现在他们的小孩都在宜州市里工作,只有过节才回来一家人团聚。

  说到过节,老人可高兴了。他说下枧河畔的儿女开口成歌,每逢农历三月三、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等都有赶歌圩的传统习俗。农闲时,下枧河上游的罗城天河镇、怀群镇、四把镇的群众和宜州区刘三姐镇及附近村屯的群众到古龙村赶圩,也在古龙村的两边河岸上对歌。赶歌圩是古龙村一带村民千年不变的习俗,山歌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传子,母传女,人人是歌手,村头树下、田间地头就是歌台。老人和老伴就是唱山歌认识的。说着说着老人就唱起了山歌:“今天我家有客来,没有好酒和好菜,唱首山歌表心怀……”

  接着,老人又唱:“天上星子伴明月,地下红花伴绿叶,党爱民来民爱党,社会稳定又和谐。”“党的政策定方向,好像灯盏在闪亮;村里田间都安然,每年有钱存银行。” 老人说:“我们用山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和谐幸福的生活,传授生活经验,教育孩子孝老爱亲,热爱生活。年轻人还通过山歌谈情说爱,喜结连理。”

  百岁正颐期,百一已耄期。从一个世纪步入另一个世纪,老人说庆幸自己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经历了不同的几个时代,感受到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老人说,自己长寿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好,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吃大米、玉米、红薯等农家自产的粮食,饮食清淡;夫妻恩爱、儿女孝顺,家庭和睦,乐于交流。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就是要做到心胸宽广,心态平和,与人无争。老人视力还行,手也还灵巧,当场给我们表演了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老人的儿子对我们说,老人平时饮食起居完全能自理,走路也从来不借助拐杖,平时偶尔还能分担一下家里的农活,如帮儿孙下地护理玉米、到果园除草、到地里挖蚯蚓喂鸡鸭等。

  走出百岁老人家的院子,望着不远处的下枧河顺流而下,河水轻缓,温润如玉;两岸青山耸立,山环水绕,风景秀美,正所谓“山如青罗带,水如碧玉簪;船在河上走,人在画中游。”下枧河河畔的风景犹如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幅山水美景画。

  下枧河系珠江水系龙江支流,源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乡,自北向南流经宜州区祥贝乡、刘三姐镇汇入龙江,全长151公里,在宜州境内长37.5公里。下枧河流域生活着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民族,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世界级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多样的文化遗产。

  古龙村地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区的交界处,地处下枧河流域的一个河段。下枧河流域的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太平寰宇记》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规模的歌圩。

  站在我旁边的老龄办韦姐,似乎看出我的疑惑,说到,宜州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州森林覆盖率达56.2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3万个,下枧河流域更是高达3万~4万个,是理想的天然氧吧,也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养生天堂。目前宜州的百岁老人占户籍人口比例为13.2/10万人。2015年,宜州被中国老年协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这里曾养育了迄今世界最长寿老人蓝祥(1668年-1810年,142岁),清朝嘉庆皇帝为表彰蓝祥老人的生命绵长,曾亲手为他题写“重颐吉庆”匾额并专门赋诗一首,言辞中难掩羡慕之情。

  在龙江(下枧河是龙江支流)北岸的宜山庙石壁和龙江街老码头,至今仍保留有清代宜州地方官府根据民众请求而颁布关于环境保护的告示碑刻。此外,在当地传唱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山歌更是数不胜数。

  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尚能如此保护生态环境,与宜州各族群众携手同心、精心管护绿水青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今天,宜州依然传承着这种优良传统,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效显著。

  这些年来,宜州区严把产业项目准入门槛,着力培育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循环生态型企业,以科技含金量引领工业经济绿色崛起。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发与建设并举,把保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作为招商引资的“底线”,严把招商引资项目落户门槛,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和不符合环保政策及限制类产业项目。

  此外,宜州区重拳出击治水治气,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龙江河、下枧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2016年宜州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08万亩,绿化村屯960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6.81%。绿色、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为下枧河两岸居民带来了荣誉和新的发展机遇。宜州区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广西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安马乡木寨村等2个村、祥贝乡古文村罗村屯等4个屯列入2016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贡献奖名单,刘三姐镇小龙村入选国家住建部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

  下枧河畔山清水秀,两岸翠竹绵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下枧河塑造成了“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下枧河两岸茂林修竹、风光旖旎;两岸名山耸立,会仙山、天门拜相山,山山独特神奇悠远;两岸溶洞千姿百态,白龙洞、珍珠洞,洞洞称奇异彩纷呈;两岸古寺若隐若现,西竺寺、紫云寺,寺寺幽深静谧悠远。亲临下枧河流域的奇山秀水,置身于“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美意境中,让人流连忘返。

  2017年,下枧河参加“最美家乡河”的评选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使全区干群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在水利部宣教中心和中国水利报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中,下枧河高票当选“最美家乡河”。

  “三姐故里百花开,城乡处处是歌台;山清水秀人更美,唱着山歌等你来。”宜州紧紧围绕建设“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该区主攻的三大产业之一,倾全区之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唱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品牌,旅游产业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依托下枧河流域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的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下枧河流域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宜州区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打造下枧河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下枧河畔的古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名单,下枧河为宜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小康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

  随着采访的结束,我们离开这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古龙村,让栏目组感到惊奇并欣慰的是,这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里生活着的壮、汉、瑶、苗、仫佬等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一直保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优美赞歌。

  “这里河满歌,这里歌成河。”作为“歌仙”刘三姐门前的河,下枧河就是这样一条会唱歌的河。“歌因水而美,人因歌而乐;山因水而秀,人因水而活。”下枧河里流淌着爱情亲情的美丽传说,水中荡漾着今天明天的美好生活。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