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选登

毛南牛肉苗家酒(三等奖)

2019-03-06 00:00     来源: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工作小组     作者:莫景春(毛南族)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环江双乐民族新村见闻


    好酒配好菜。来到双乐民族新村,无论你到谁家,都可以吃到毛南族的牛肉,也可以喝到苗家的美酒,还可以品尝到瑶族的酸肉。

  一

  印象之中,移民区都是些低矮的瓦房,朴实陈旧,因为是政府援建的,不可能弄得像花园一样。那天回趟老家,来到了双乐屯,只见村里鸡犬相闻,一片和谐。

  走进寨子,碰到一个背着手四处漫步的老人,我向老人打听一些情况,老人便热情地叽里呱啦讲了一大堆,同时不断变换着手势。可是我半句话都听不懂,如云里雾里的。幸亏跑来了一个年轻人,把老人的话翻译给我听。我才知道老人讲的是苗语,连忙合起手,频频表示谢意。

  一群小孩在房前的空地上玩游戏,不停地追逐打闹,不断地呼喊欢笑,真是非常开心。我叫了一个小朋友,问他在玩什么游戏。他饶有兴趣地说了一番,但我一句都听不懂。我摇摇头,叫他说普通话。他便很吃力地一词一句地解释,尽管有些拗口,毕竟我能听懂了一些。原来他说的是瑶语。

  村前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子——花果山。举目四望,只见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一辆辆大卡车正等在田间地头,一筐筐金灿灿的柑橘正在往车里装。冬季时节,水果较少,这满山满坡金黄的柑橘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销往各地。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双乐移民新村。这里聚居着壮、瑶、苗、毛南等少数民族。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他们的生活就像这柑橘一样甜。该村几个民族同心同德,大力发展生产,保护青山绿水,办起了农家乐,展示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该村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想想20多年前,这些少数民族村民分别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时候,那种艰苦难以言喻。首先是土地问题。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都渴望拥有足够的土地来满足生活需要。稻谷种多了,可以种玉米;玉米种多了,可以种黄豆。坡上可以种上杉木,也能种上各种各样的果树。土地就是一个聚宝盆,拥有了,随时随地可以掏出一把金银来,红红火火过日子。

  毛南族兄弟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了,苗族兄弟从高原山沟里搬出来了,瑶族兄弟从重重山岭中搬出来了。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山石耸立,沟壑纵深,土地极少,水源稀缺,日子过得像这里的土地——紧巴巴的。“在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同胞掉队”,即使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大山深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了他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握住充满渴望的手,将他们从穷山恶水中拉出来,融入外面精彩的世界。

  原住的壮家儿女也敞开了宽阔的胸怀,奔走在田野里。东家让出一块平坦肥沃的田地,西家让出一片开阔厚实的坡地。荒山野岭上,沟壑田园间,划分田地的人们到处走动着。

  也许有过犹豫,毕竟田地有限,献出了就不再有,这是老祖宗代代辛勤耕耘而留下来的。也许有过争吵,家里人口众多,养家糊口不容易,少了一分地意味着少一份口粮。户主以大局为重答应出让土地,但家里其他亲人未必理解,可能会争吵一番。但不管如何,看着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各族兄弟,他们两手空空,一身疲惫,真是于心不忍。

  于是,当地壮族同胞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出让土地。

  二

  迁移过来的毛南族同胞原来住在山里,遍地石头,炮声一响,凿子一凿,成方成条的石头就可以用来砌墙打地基,结实耐用,可以建成传统的干栏楼。可在这里,丘陵地带,土坡土丘,想找块石头垫个脚都难,建房石材只能从几里外的地方拉来。苗瑶人家,世代住在山林里,到处是林木,搭建房子用到的木材,到山上转一转,便可寻到合适的树木,不用多加考虑,立即砍下,搭房建屋。这样的树木长满山坡,因为山高路险,没办法运出山,只能自己使用。木材可以做柱子,可以做梁椽,甚至整座屋子的墙都可以用木板合起来。走廊上木条拦起,就成为精致的栏杆。

  毛南族的干栏楼房建起来了,山墙和地基不再是石头砌的。这里到处是土坡泥地,房子用水泥和砖头砌起来,不再是传统的两层,有的是三层,两边厢房依然突出,像是在接纳上门的客人。房前墙侧都镶上了极富毛南族特征的花竹帽。苗族和瑶族的吊脚楼也依坡而建,没有那么多的树木作梁作椽,便用水泥铸成仿木的柱子,也能将屋前的廊檐展开,很有情趣,让人想起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

  各具特色的建筑分别坐落在坡前坡后,跟当地壮族人家的干栏楼房相映成趣,组成了美丽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据统计,自1995年下半年启动搬迁项目来,从驯乐苗族乡、下南毛南族乡等各大石山区里搬迁来到思恩镇陈双村毛苗瑶移民点的共71户294人,形成了3个自然屯。

  在建造房子的那段时间,当地的壮族兄弟都纷纷过来帮忙,挖土方,搬砖头,拉家具,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就像是在做自家的事情。一听说哪一家木板、顶木没有了,房子没办法搭架,壮家兄弟立刻跑回家里拆下旧木板、旧顶木,扛起就往工地跑。甚至有的拿起斧头、锯子,急匆匆往自家林地赶,二话没说,哗哗地砍下树木,送来搭建房子。住在一起,就是自家兄弟,就不再说两家话了。

  房子盖好了,住的问题解决了,便想着腰包的事情。刚来时,当地的壮族兄弟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种甘蔗,后来见种水果赚钱,壮族兄弟又教他们种柑橘。于是,在一个万物苏醒的春天,全家老少齐上阵,砍光铲尽山上丛生的荆棘草木,种上了一棵棵的果树,将这些荒芜的山坡变成了金山银山。柑橘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吸足阳光和水分,茁壮成长,如今沙糖橘挂满了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这是大地母亲的回报!

  走在山坡边缘,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漫山遍野的柑橘金光直逼人们的眼睛,空气里弥漫着柑橘的甜味。这是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幸福甜蜜的移民区!

  三

  苗家的酒开坛了。这坛酒足足窖藏了5年,埋在地下,默默吸收了大地的精气,浓缩了岁月的精华。酒已经变得晶莹剔透,犹如琼浆玉液,散发着清甜的芬芳。

  苗家有窑藏米酒的习俗,特别是家有女儿的人家。女儿一生下来,一坛酒便酿制出来,在房子附近挖一个洞,将酒坛埋下去。这酒是用精选的高山糯米和山泉水酿制的,酒曲是从山上扯几把天然的草药,晒干碾碎配制而成。

  女儿出嫁一定要热烈隆重,面子才足够。美味佳肴,自然备有;一坛好酒,必不可少。婚嫁当天,主客开怀畅饮,酒桌上,山歌不断,酒喝得越多,歌声越嘹亮。从早唱到晚,每个人都喝得东倒西歪,满脸红光,有些人甚至趴在桌子上起不来。主人看着喜在心头,客人尽了兴,主人得了面子。

  所以酒一般很少开坛,女儿长到18岁,酒坛也要藏到18年。这酒的香还真是让人无法抵挡,于是有人便多窖藏了一些酒,逢年过节或者有重大喜事,也开坛热闹一下。这不,这苗家的柑橘果苗下了地,开一坛酒祝贺,预祝长势良好,来年丰收。

  香喷喷的酒已经上桌了,门外传来了热闹的声音,原来是山坡那边的毛南族和瑶族兄弟听到这个好消息,纷纷赶过来祝贺。

  毛南族兄弟带来的是新鲜的菜牛肉。这牛肉层次分明,一层瘦肉夹着一层肥肉,红黄相间,肉质饱满,手指轻轻一摁,指头绝不沾水。如此鲜嫩的牛肉,本身就很香甜,不讲究什么配料,只需找几片生姜,切成细条,加点盐,往烧得旺旺的锅里一置,便滋滋有声,不消几分钟,一盆热腾腾、香喷喷的姜炒牛肉便摆在你眼前。

  烧开的汤水中放入几片切得薄薄的牛肉,顿时香气四溢。捞起一片,轻轻送入口中一咬,甜汁顺着嘴唇甜透了全身——这是毛南族牛肉下火锅甜甜的感觉。牛肉不能煮得太老,肉煮老了,变得硬且韧,咬不断,而且营养都流失了,所以牛肉一煮开,便赶紧捞出来,就能保证毛南牛肉的品质。这种菜牛肉的蛋白含量达53%,脂肪低至7%。

  瑶族兄弟带来的是别具风味的酸肉。 刚掏出的酸肉,被米饭以及各种配料包裹,已经没有原来生肉那种猩红了,更没有生肉那种腥味。由于数月的腌制,肉已经被酸化,白的依然白,红的却变暗了,像是被煮过了一样。夹起一块,凑到嘴边,一股酸辣的味道穿鼻而入,不断地诱惑着味蕾。口津慢慢生起,忍不住轻轻咬上一口。一股奇特的酸味慢慢渗入,别有一番风味,让人赞不绝口,堪称瑶家一绝。

  这酸肉肥而不腻,还很开胃。表面上看,这肥肉依旧肥,但油腻已经不见,剩下的只是滑柔细软,还有一丝丝柔韧,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这酸肉本是深居大山里瑶族同胞贮藏食物的一种方式。没有冰箱保鲜,剩下的东西容易腐烂变质,于是找个坛罐储存起来,没想到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别具风味的美食。

  饭桌上顿然变得丰富多彩:红的牛肉,白的酸肉,还有绿的青菜。各族兄弟语言交流虽然还不太顺畅,但相处那么多年,基本上能沟通了。再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即使不说话,举举手,顿顿脚,也都懂得了彼此的意思。

  夹起一块牛肉,咬在嘴里甜滋滋的;举起一杯酒,痛快地喝下去;嚼起可口的酸肉,酒也不能不相伴。美酒佳肴让桌上的每个人都兴致勃勃,都举着杯子,不停地碰着,祝贺着。

  一杯送过去,一杯迎过来,酒酣耳热,酒多话也多,大家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苗家人聊着以前山里生活的苦,那数百米高的山坡,弯弯曲曲,陡峭坎坷,走半天还不到集市上,换柴米油盐都难,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走出大山,拥有屋前这一片松软肥沃的土地。毛南族兄弟也感慨万分,原来牛是他们的命根子,耕田种地,都要靠牛,油盐和日常用品也是靠养一两头菜牛换来的,于是整天在高山野岭中赶着牛。现在搬出来了,耕地有“小金牛”突突地犁耙;收割了,有收割机哗哗地收割,人们只需跟在机子后面,装上一袋又一袋的稻谷,运回去晒干就可以了。

  瑶族兄弟有些沉默不语,似乎有话不愿说出来,但在酒精的刺激下,话匣子被打开了。原来他们种的沙糖橘犯了一种病,叶子卷曲发黄,甚至整株枯死。松土杀虫,都没有什么效果,刚刚学着种柑橘,以前见都没见过,真是没辙了。

  先搬出来几年的苗族兄弟,早种了几年,有些经验,便拍着胸脯保证第二天早上去看看,帮着处理。那种豪气让瑶族兄弟连连举起酒杯,不停地道谢。饭桌上的气氛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夜深了,牛肉酸肉都吃得差不多了,坛里的酒快要见底了。谈话的声音慢慢低了下来,大伙都醉眼蒙胧,昏昏欲睡了,甚至已有人伏在旁边椅子上睡着,呼噜声大起。大伙都心满意足了,主人便收拾着碗筷,还派清醒的人打着手电筒扶送醉酒的兄弟回到各自的家里。

  村里的人说,这种东家串西家的聚餐情形经常出现,哪家有点什么特别的菜,左邻右舍都会有人拎着酒菜去凑热闹。因为总觉得一家人孤零零地吃,冷冷清清的,多几个人一起干几杯才热闹。特别是各民族兄弟,酒菜各具特色,大家聚在一块,兴趣更加浓厚,既能品尝美味佳肴又可以轻松聊天。听说,瑶家有一兄弟,去河里打鱼,只打到1斤多的鱼,结果附近的兄弟们聚集而来,再炒些黄豆,竟然喝掉了20多斤酒,醉倒了一帮人。一个村子,就是一家人。

  四

  柳郎咧,咧朗柳——远处的歌声袅袅传来,清甜婉转,那是别具风格的毛南民歌。民歌开口唱,好事肯定来。那是民族村的乡亲在举行柑橘节。

  金黄的柑橘摆满整条长廊,滚圆光亮,充满着诱惑。来宾们可以尽情地品尝,这里的少数民族朋友是慷慨大方的。那坡上,那沟边,到处长满绿油油的柑橘树,树上正挂满累累果实,像是挂满了金灿灿的元宝,向人们展示金光闪闪的笑脸。

  村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大家围坐在村里的长廊下,两三人一队,五六人一伙,面对面放开歌喉,尽情地对唱山歌,歌声优美引人入胜,唱出了甜美的爱情,唱出了幸福的生活。

  这样隆重的柑橘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村里人来自深山老林,对难得的丰收景象自然非常珍惜,自发组织这么一个隆重的节日,用最纯朴的歌声最原始的舞蹈表达对党和政府、对各族乡亲的感谢。

  活动是在村里富有特色的苗家长廊举行的。在苗瑶侗等民族聚居地,廊桥是必不可少的,有桥拦腰截住,好风水不会溜走。小河潺潺而流,每每穿桥而过,都将一份灵气留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生生不息的人们。平日里,出工回家,都要在桥上经过,累了,可以坐下来,吹吹风,歇一口气。农闲时候,两两相约,来到廊桥,一展歌喉,自娱自乐,也吸引着路过的客人。

  搬迁出来的人们虽然看不到哗哗流动的小河了,但一座木结构廊桥却无法从心里移走。他们在村中央建起了木瓦结构的长廊,让古老而浪漫的故事延续下去。

  那弯弯曲曲的廊桥,沿着坡顶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大平地,砌起一个舞台,还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池上跨着一座石桥,新颖别致,倒是让人产生无数的遐想。

  舞台上节目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苗族同胞抱起了长长短短的芦笙,挪动着脚步,踏歌而舞。芦笙长的可以顶到屋檐,短的则贴在脸上。或青或黄的竹竿,有的还挂着几片翠绿的叶子,似乎是刚从山里采来的。婉转悠扬的芦笙声袅袅而起,大伙围成一圈,边吹边舞,场面热烈。

  苗家姑娘头上的银饰不时闪亮,身上深黑色的衣服也隐隐发光。伴随着芦笙乐声,她们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扭动着身子,跳起舞来。吹芦笙的人群中也有七八岁的小朋友,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吹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不会吹吹打打,哪里算得上真正的苗家人呢!

  “咚咚咚”,没等芦笙舞跳完,那边瑶家便迫不及待地敲起了长鼓。只见鼓手左手按在鼓端,右手则打在另一头。手落声起,节奏点极强。身子也随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起伏摇摆,跳跃腾挪,仿佛是在田间劳作。数人围成一圈,不断地移动,不停地转圈。更有趣的是在圆圈的中心,有两个或四个人在对跳。只见两面鼓不时碰头,又不时分开;随着鼓点的加快,两个人的动作越来越快,几乎拧成了一团,难舍难分。场下的观众不停地拍手喝彩。

  长鼓舞的这些动作,都是瑶族同胞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密切相关。也许舞蹈产生之初,是因为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沉闷寂寞,便模仿着各种劳动的动作舞动起来,自娱自乐,最终形成了人人喜爱的民族舞蹈。

  长鼓是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在隆重的节日里才能拿出来,表示对天地对神的敬重。如今,瑶族同胞更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当地人给了他们美好的生活。鼓声浑厚动人,仿佛在诉说一个悠久的故事。瑶族同胞眼里闪动着泪花,这鼓乐声不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激动之情。

  毛南族傩面舞也让人如痴如醉。舞者戴着不同的傩面具,身穿戏服,打绑腿,脚穿麻鞋,持打神鞭,走叉步、丁字步、猫步,表演各种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态,动作夸张、滑稽,时而脚跟着地,时而足尖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躬身打坐,既有原始舞蹈的粗犷、豪放,又有现代舞蹈的轻盈、刚劲与矫健……舞者心中有按捺不住的激情,手舞足蹈,尽情绽放。旁观者也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融入这欢乐的浪潮中。

  “咚咚锵锵”,鼓声阵阵,乐音点点,时而促急,如夏雨一般粒粒洒过;时而轻缓,如秋雨般疏疏落落。紧张的时候,观众的心脏提到了嗓子眼,身体跟着乐点抖动;放松的时候,观众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舞台荟萃了多个民族精彩的歌舞,是一盘丰盛的文艺大餐。

  黑夜继续点燃人们的激情。歌舞表演结束,篝火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柴火燃起来,照亮人们红扑扑的脸庞,照亮了一切。灯光暗了下去,也许它觉得有些多余。意犹未尽的人们手牵手舞起来,让篝火点燃人们的激情。不知谁唱起了壮族的山歌,嘹亮的歌声穿过黑暗,飘在空中。人们舞得更加起劲了,脚踩得地板“踢踏”响。口里那种富有节奏感的“伊呀哟”声音不断地喊起来。气氛达到了高潮,没有人愿意停下来,都尽情地跟夜色舞在一起。

  篝火的旁边有炽热的火炉,火炉上烤着香喷喷的牛肉鸭脚。人们舞累了,可以坐下来,嚼上一两串香甜的牛肉,再喝上一两杯苗家的窖酒。客人们从没想到,这里的夜那么热情,让每一个来游玩的人都心满意足。

  五

  这是欢乐的海洋。有时候,不一定是什么隆重的节日,就是平时的月未周末,有远方的客人来了,各个少数民族文艺队便聚集而来,共同迎接,热情洋溢,让客人们体验到有趣的民俗、民歌。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走遍神州大地,恐怕难以找到这样同时能体验到四五个民族风情的地方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拍了这里的民居,拍了这里的柑橘,拍了这里的歌舞。第七频道的乡村节目播出了,第二频道的“生财有道”栏目也播出了。这里的金凤凰真的飞出山窝窝了。“乡村振兴”计划刚刚落地,这里已经迈开大步向前走了。这里的田园风光确实让人陶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双乐民族新村被评为自治区级 “民族团结模范村”,是全区民族团结的标杆。走进村文化活动室,只见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牌匾:有表彰致富带头人的,有颂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有赞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每一张奖状,都凝结着民族友谊的汗水。这个移民新村建村才20多年,就获得了那么多荣誉。

  双乐民族新村的少数民族同胞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们要将民族团结这块牌子打造得更为响亮。于是,全村房前屋后杂乱的东西被收拾起来,两边的道路种起了桂树、花草。本来就漂亮的吊脚楼在花草树木的衬托下更加多姿多彩。村里专门接待客人的民宿——吊脚大木楼已经建起来,集餐饮住宿为一体,还有专门的柜台展示出售各种别具风情的民族用品。这里生机勃勃的一切预示着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

  站在密密匝匝的柑橘地里,贪婪地呼吸着四处飘逸的果香,仿佛闻到了醉人的酒香,听到迷人的歌声,眼前更是闪烁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