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环江30周年县庆专栏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毛南山乡绽放——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17-11-17 00:00     来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宗局     作者:蒙是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17年11月18日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和完善宗教事务管理,全力加快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凝聚全县上下、各族各界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绩显著。

一、加强宣传,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多年来,环江始终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富国强民政策,紧密结合环江实际,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植根于干部群众的思想之中。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主题教育活动一次以上,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大型宣传广告牌、板报、《家园》内部杂志、《看环江》《环江发布》微信平台等各种媒介以及山歌演唱、文艺演出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报道党委、政府关心各族人民群众的好做法、好典型,反映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新变化,展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号召全县各族群众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宗教场所等“六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固定标语牌、制作宣传板报、电视节目宣传、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举办山歌演唱和民族民俗文艺汇演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营造全县学习民族政策、落实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为切实发挥教育基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积极打造毛南族博物馆、思恩镇陈双村作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4年,思恩镇陈双村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6年11月,县毛南族博物馆被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命名为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今年8月,推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和民族中学参加全区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四是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2012年在河池市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环江共有4个单位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9人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3年在广西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环江有2人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民族局和思恩镇陈双村委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会上,环江做了专题发言,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宣传这些突出事迹,推出一批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二、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民族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近五年来,全县上下致力唱响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多彩毛南文化两大品牌,致力建设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

一是努力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近五年来,举办了两期毛南族民间手工艺(花竹帽)培训班,培养了30名花竹帽编织工匠;为传承“毛南族肥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两期毛南族祥鼓、木鼓打击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60位。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出版了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毛南族》、出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确立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共44项等,其中 “毛南族肥套”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织编写《毛南族医药》一书,改变了毛南族有药无书的历史,填补了中华民族医药宝库的空白。组织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肥套》影像全程录制工作。完成了优秀民族文化《环江碑刻》和《毛南族民歌》挖掘整理工作。组织毛南族学者撰写《广西通志•民族志》中《毛南族传统节日》,文中详细描述了毛南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庙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节日礼仪及过节习俗;组织人力,历时五年,出版了《毛南族志》,该书详细记述了毛南族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堪称毛南族的百科全书。县电视台开设毛南语新闻栏目,县民宗局、民语局用毛南语译制《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和《举起手来2》等有抗战纪念意义的电影,向社会免费放映,对传承毛南族语言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认真编撰发行弘扬民族文化书籍和民歌。为弘扬民族文化,组织编写民族文化进校园教材工作,出版了《风情毛南 香美环江》、《毛南族民间故事精选》、《毛南族民间故事选读》等书籍,作为校本课程。2017年7月配合《广西民族民俗》收录环江毛南族民俗文化(环江篇)。2017年9月,环江县委宣传部等11部门联合篇撰《中国民族》环江增刊即将发行。为调查了解环江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的保存和流传状况,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民族村寨,对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民间故事进行记录、收集整理,为编撰《环江壮、苗、瑶、布依民间故事集》提供翔实资料。开展毛南族民歌搜集、整理、挖掘、创作工作,出版毛南族民歌《有一个飘香的地方》、《歌,从这里飘来》等民歌专辑,免费向社会推送,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推介工作。

三是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多年来,环江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工作分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系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第一,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竞技进校园活动。积极挖掘、传承和保护毛南族传统体育项目,举行毛南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活动。第二,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民族民俗文化艺术节”,例如,举行跳壮族竹杆舞、跳苗族芦笙舞、跳毛南族花竹帽舞、唱毛南山歌比赛等,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学校的课外活动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第三,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讲民族故事•创书香校园”多语种讲故事比赛。通过参加比赛,激发了各族学生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各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和友谊。第四,在部分学校开设“壮汉双语”教学课程,传承壮族语言文字。“壮汉双语”教学成果丰硕,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充分肯定。第五,投资建设下南中学四个民族文化特色室,帮助下南中小学筹建“毛南花竹帽艺术团”,传承毛南族文化艺术。

四是努力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推广民族艺术。创新民族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民族文化活动内容,搭建媒体立体宣传平台,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把毛南文化融入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之中,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积极推介毛南族“分龙节”,不断提升其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荣登广西十大民族节庆活动。另外,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民族艺术交流活动,提升毛南艺术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的影响力。今年3月,环江毛南文化青年艺术团,走进泰国参加“三月三”庆祝活动,反响强烈。今年8月,环江毛南文化青年艺术团,在德国拜罗伊德第67届国际青年艺术节上举办了《毛南音韵》专场演出,为外国观众奉献一场精彩而又富有东方文化神韵的艺术盛宴,把神秘毛南文化融入了拜罗伊德国际青年艺术节的大舞台,也是献给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一份贺礼,达到了增进文化艺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三、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实施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充分发挥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落实少数民族地区高考考生加分等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全县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认真做好全县特困少数民族优秀学生的调查摸底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帮扶优秀学子。近五年来,共争取到帮扶资金500多万元,为考上大学和考上高中的少数民族特困优秀生提供入学资助,让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三是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培养锻炼,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干部。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县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数量、年龄、专业、经历等结构合理、梯次配备适当。

四是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干部业务培训。2015、2016、2017年环江县委组织部分别在北海市委党校、贵州省黔东南福泉市和荔波县党校以及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了“全县科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分别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旅游与扶贫开发和经济转型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培训,培训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拓了眼界,拓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管理能力。

四、科学规划,注重实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自2006年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以来,全县72个毛南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先后投入10亿多元资金,安排各类扶持项目4000多个,涉及农村饮水、教育、卫生、文化、通屯道路硬化、通屯砂石路、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村寨建设,惠及全县8个乡镇72个民族村,23万群众。促使毛南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精神风貌明显改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一是让毛南族聚居村基础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群众增产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展劳务输出,富余劳力有序转移就业。扶持菜牛饲养、种桑养蚕、甘蔗种植、红心香柚、紫秋葡萄等特色产业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三是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生项目,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扶持的新成果。

四是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贫困人口劳力综合素质提升。

五、立足保护,打造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自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环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民委、财政部的号召,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工作。

为保护和开发,配合实施全县旅游规划,在2013年至2017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安排744万元,实施南昌屯77栋民房民族风格立面装修、屯内石板路建设、排污、河道整治、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通过国家的扶持和群众的奋斗,南昌屯毛南族文化色彩得到凸显,吸引了众多游客。2014年9月,南昌屯荣获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

陈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包括龙江、双乐、东兴三处移民点,涉及毛南族、苗族、瑶族群众72户284人。2012年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双乐屯篮球场、戏台、文化室以及附属设施,工程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2013年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50万元,建设陈双村民族特色村寨大门及双乐屯苗族民居立面装修、文化室、戏台和提灌工程建设,提升陈双村民族团结示范点民族特色。2017年3月,获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

六、积极参与,广泛交流,民族信息工作成绩显著

近五年来,环江民宗局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强化民族信息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和工作水平,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在国家民委、自治区民委、自治民族报、河池日报等网站及广西民族报、河池日报等共采用我县上报的民族工作信息160余条,信息发布数量和质量排在全区各县前列,为上级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和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宣传环江民族工作,推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5、2016年环江民宗局连续被自治区民委评为“民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石,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深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环江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奋发有为,赶超跨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毛南山乡常开常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