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特色发展之我见

2017-04-14 00:00     来源:自治区民宗委办公室     作者:自治区民宗委办公室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年一度三月三,山歌盈耳舞翩跹。文化因交流而生动,文明因碰撞而精彩。今年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在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各种数据不容置疑地表明,在精彩炫目的活动助推下,广西的文化、旅游、体育、特色消费等方面,呈现出了一派喜人景象。当激动的心情渐次平复,一个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便摆到了面前——后续怎么办?总不能“年年花如旧”吧?如何将“壮族三月三”推向新境,从而培育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万众瞩目的民族文化品牌?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思考。

文化特色是传之久远的魅力之源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营造了“八桂嘉年华”的气势,电商这匹“黑马”的杀入,可以说取得不俗业绩。一个传统的节庆活动,遇上一个前沿的科技项目,有人说不协调,更有人担心会冲淡了文化主题。我倒不以为然,我甚至从中感觉到了一种全新的启迪:传统文化活动必须注重创新。眼下我们国家正在不动声色地进入信息社会,市场里买个小菜都可以微信支付,经济基础已经大步向前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可不能停滞不前,否则老是一些中老年人在那里自娱自乐,既少点意思,也难以持久。“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吸引住了青少年这个最大的群体,就把住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科技形式一结合,必定可以更加精彩。

在节日期间,我参加了两场研讨会:“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研讨会”“刘三姐文化品牌研讨会”。会上专家们追根溯源,从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水乳交融的历史过程,捋清了“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来龙去脉。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刘三姐文化的重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具有实际操作效果的理论研究成果方面还比较欠缺。“壮族三月三”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定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开展历史底蕴的求索,并将理论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作用的智囊。

唱歌跳舞到处都有,为什么一定要来你这里看?如果“壮族三月三”没有梳理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靠什么吸引别人的目光?诸如《诗经》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些动人的场面,中原地区还看得到吗?子曰:“礼失求诸野。”这些画面在大城市早已湮没,但在我们广西,有些原汁原味地的民俗依然存在。文化传承、民族特色,这才是“壮族三月三”的精魂所在,才是她传之久远的魅力之源。

民歌节可否与三月三相牵

广西民歌可以说以刘三姐闻名。刘三姐一开口就是“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便以歌言事,以歌喻理,以歌娱人,以歌传情……“从小生来爱唱歌,好比天旱想雨落。若还天天有歌唱,生病不用去抓药。”山歌在一些歌者生活中不可或缺。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有的是一句话,如藏族同胞的“扎西德勒”,而更多的是一首歌,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好一朵茉莉花》,只要歌声响起,你马上就知道眼前的兄弟姐妹来自哪里。毫无疑问,你只要一唱刘三姐的歌,外地人立马就感觉“哦,你广西人”。据说有几位广西人在美国旅游因电梯出故障被困,又不会说英语,他们急中生智,齐声高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惊动了门外的保安:“哦,刘三姐!”便把他们救了出来。刘三姐,八桂大地的智慧女神。对于她,怎么爱护都不过分。

广西山歌有一种对歌方式叫盘歌。今年“壮族三月三”的对歌中,除了“武宣婆大战柳州老鬼”等逗趣场面外,还涌现出一些值得回味的山歌。如山歌唱孝:“养育之恩不能忘,蚂拐记得尾巴长。小羊吃奶双脚跪,乌鸦寻食喂老娘。”山歌唱善:“及时雨来及时风,乐善好施富帮穷。拿钱去做公益事,胜过百年修阴功。”广西山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最能吸引外地游客的宝器。我在早几年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提过一个建议,我们广西不是号称“歌海”吗?何不就在“壮族三月三”这和美的春风里,让我们的“南国木棉”做一回东道主,把新疆的“雪莲”、青海的“花儿”、西藏的“格桑花”、云南的“金花”等都请到我们广西来,在“壮族三月三”之时唱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壮族三月三”自古有“歌圩节”的美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举办多年,都是民歌为特色的文化名片。如果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放到“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土壤,是否能更融入与民同乐的氛围之中?倘若中国-东盟博览会离不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那我们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壮族三月三”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春季场PK赛,待到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再把PK出来的优秀节目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秋季场时再现精彩。

树立“小目标”打造狂欢节

“壮族三月三”是从民间发展而来,有着厚实的接地气的本色。这与世界闻名的一些狂欢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妨也树立一个“小目标”:南美有著名的巴西里约狂欢节,欧洲有苏格兰爱丁堡狂欢节,每年尚在未雨绸缪的时候,全世界的媒体都会给他们作预告。亚洲有吗?有人说亚洲人缺少“狂”的基因。我看不一定。只要朝着定下的目标砥砺前行,总有一天,亚洲也会有一个吸引全球目光的狂欢节,说不定,它就在中国广西——“壮族三月三”!

当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时,我曾不禁感叹,作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我们的文化名片可谓大气磅礴。“壮族三月三”,这是多么团结的符号!它与左江花山岩画一样,流淌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然而,我们能否从这些富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中,形成有机的契合点,无论从历史中来,还是从民间而来,都可以通过这么一个节日,绽放一种与民同乐、朝气蓬勃的民族气象。

自从“壮族三月三”被定为法定假日后,我看到八桂大地生动活泼起来的景象。每年三四百场文化活动,让“壮族三月三”飞到了山乡村寨,各地县城群众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可以说,“壮族三月三”已在八桂大地播下了勃发的种子。然而,四乡八寨动起来、车水马龙热起来固然是好事,但在一些景点的交通、旅游服务等方面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在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之后,如何统筹规划好真正“八桂嘉年华”一盘棋的大节庆文化,除了在“量”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质”方面的提升,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要想狂欢能够奏出真正的欢歌,依我之见,政府应该做好规划、支持和引导。在整合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同时需要还节于民。单靠政府或者专业文艺团体,是形成不了气候也不可能持久的。只有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要为节而节,为狂欢而狂欢,而是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思索,并真正把群众的活力激发了,“壮族三月三”的特色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作者:彭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