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刘 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内在规律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精准切中了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为我们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打开了全新视野、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要求,落实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具体部署,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深入挖掘“土”的价值。从乡村自身条件来看,“土”指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所在。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的日益完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其生态、居住、文化、休闲等多重功能得到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不断彰显。广西农业资源家底丰厚,山水秀丽雄奇,民族风情独特,文化多姿多彩,乡村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空间无比广阔。做好“土”字文章,要充分利用广西的绿水青山、民族风情、农业资源,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促进乡村特色资源与城市多样化需求的匹配对接。有针对性地发展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健康养老、农耕文化体验、民宿美食、户外探险、创意农业、共享经济、民俗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农业+”多业态发展中不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坚定走好“特”的路子。从本地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来看,“特”指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产业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竞争力。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各地各部门优先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取得了显著成效。广西六堡茶、百色芒果、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横州茉莉花等越来越多“桂字号”畅销全国。做好“特”字文章,要跳出本地看本地,坚持走特色发展路子,避免简单同质化发展,全面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好“特色牌”“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打造更多“桂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持续开展“广西好嘢”品牌营销,真正让特色农产品以新形象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努力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乡村特色产业。
积极壮大“产”的动能。从产业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来看,产业集群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动能。这些年,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成功打造了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产业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营主体的总体数量较少,与我区农业经济总量不匹配。做好“产”字文章,要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加工集聚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推动农村从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效益良好的规模效应。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离不开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打造农业产业化有机联合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实现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真正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