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昌背村距离县城75公里,共167户,638人。近年来,昌背侗寨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脱贫攻坚战相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致力于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谱写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章。2019年,昌背侗寨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统筹乡村规划建设,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昌背侗寨始终坚持以改善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为发展思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强化宜居乡村硬件保障,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全面完成通村屯道路硬化,村寨内屯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实施人饮工程2个,屯内167户村民均有安全饮水;广播电视入户率100%,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全村电网供电覆盖率达100%;屯内设立垃圾焚烧池,垃圾集中处理率100%;加大灾情预警、自救宣传,村民自发成立了村寨义务消防队,完善了村内消防、险情等防灾预警设施。二是加强当地特色民居保护,对村庄房屋、巷道、历史文化古迹、红色遗址、消防人饮及其他基础设施等统一规划、建设、修复,确保村镇周边延续苗族良好的传统格局,保存历史文化痕迹。昌背侗寨形成始于民国二十二年,寨内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如清朝时期的吊脚楼群、燕子楼,民国时期的老戏台,目前村寨内民居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侗族建筑风格,传统特色民居建筑相对集中、户数多且面积大,全村“半边吊脚楼”侗族民居建筑占全村房屋90%以上,有侗族传统风格的建筑风雨桥,这些传统侗族民居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
昌背侗寨
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村内便民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日常健身设施、农家书屋、戏台,2018年累计投入50多万元用于改建村两委办公楼、昌背文化活动中心,为提倡村民自治管理,昌背村组织村民代表形成了昌背村村规民约,切实规范了村民行为标准,大大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昌背侗寨基础设施建设:村寨道路硬化
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构建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格局。一是抓机构建设,挖掘传承民族文化。昌背村为深入挖掘侗寨文化,成立了平等镇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协会昌背分会,负责本村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组织村内民间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传承和发展平等民族文化,促进全镇民族文化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二是抓队伍建设,弘扬侗寨传统文化。昌背侗寨通过在村中挑选德望众、有组织能力等人员,组成“六个一”队伍(即一个广场舞队伍、一个文艺队、一个篮球队、一个山歌队、一个体育竞技队、一个侗族琵琶弹唱队伍),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各队伍开展日常管理、文化技能等方面培训,凝聚起全村传承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强大力量。每逢“冬节”、“重阳节”、“春茶节”等节庆,昌背侗寨少数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开展民族服饰巡游、歌舞表演、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通过组织村民群众参与各种侗族传统活动,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庆佳节。三是抓活动载体,通畅民族交流渠道。昌背村通过“春茶节”、“重阳节”、“冬节”、农民运动会等传统节庆,积极邀请并参与邻乡友村的少数民族同胞开展民族团结庆典、党的十九大精神及脱贫攻坚山歌会等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及脱贫攻坚与侗族山歌有机结合,将传统侗寨节庆打造成了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前沿“阵地”,呈现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良好局面。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重中之重。2016年以来,昌背侗寨以市场为导向,专注茶叶特色产业,把“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从精准扶贫道路的举步维艰到产业蓝图的初显成效。一是抓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专家对全村范围内农户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期以上,不断提升农民对种植、管护等方面实用技术。二是抓产业结构调整,紧抓龙胜县脱贫攻坚产业奖补政策,每年于春耕种植前组织村寨内村民群众进行产业座谈宣传产业奖补政策,通过产业奖补宣传单、横幅、村民代表会议及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引导农户种植效益高、风险小、易管护、病虫少的高产高效产业。目前,昌背村种植茶叶2000多亩,到2018年昌背村共有 20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茶叶实现脱贫。
昌背侗寨特色产业:茶叶种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